借助空白 感受语言的魅力
2018-03-29张丽民
张丽民
集贤县二九一农场小学 黑龙江双鸭山 155923
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本文属拟人体童话,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感悟鸟儿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情谊,从而激发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研读课文,抒发感受。
2.过程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借助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信守诺言是多么高尚美好。
重点: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难点:感受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借助媒体,品味天天相伴的美好
(一)出示故事的开头,学生读后说说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
理解“天天”,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教师配乐叙述,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二)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和鸟儿的模样。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 )。
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感受鸟与树的情谊。
设计意图:本设计从“天天”入手,让学生通过想象鸟会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促使学生体会树与鸟的深厚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意境美。为什么这棵树和这只鸟会成为好朋友呢?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怎样的鸟,才会让他们互相吸引呢?作者以平淡的文字来描述这个情感故事,因为文字的平淡,所以它背后有很大的空白处,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孩子在这样的疑问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去体会树与鸟之间的缘分和感情的深厚。
二、展开想象,品味苦苦寻找的执着
(一)找出故事当中五个会说话的人物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认为老师读的没有感情,教师引导学生读《巨人的花园》片断,对比两课的提示语,揭示提示语反映的是人物的心情或神态,对渲染气氛有一定的烘托作用。如果有合适的提示语,我们读这些旁白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鼓励学生也像《巨人的花园》一课那样,在这些人物的提示语中间加一加能反映鸟儿表情和心情的词语。
出示:树( )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 )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问树根。
她(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学生小组讨论,加上提示语,师生根据板书,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声情并茂。)
通过分角色读,让学生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以及鸟儿为了信守诺言寻找树的执着。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在精读阶段,本设计力图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的艺术留白,不断提升认识,激起情感,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内心深处对文字的一种感觉。
三、感情升华,品味不离不弃的情谊
故事并没有写鸟儿深情的话语,也没有写鸟儿怀念的话语,更没有写鸟儿责备的话语和不舍的话语。如此深厚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却不见一个字,不见一句话。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这样一个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动作,那就是——(学生应声答)看。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自由读,体会两个‘看’的不同含义。
多么普通的一个字眼,多么平常的一个细节,甚至让我们感觉有点枯燥,有点乏味,但故事就是这样写的。看着看着,鸟儿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假如大树在天有灵,他听见他最要好最思念的朋友唱起了去年的歌,他的心情又是什么呢?鸟儿又会想些什么呢?由这个“看”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文本略去了鸟儿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一个“看”字让人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一个“看”字,将这种令人荡气回肠的真挚情感推向最高潮。这部分的设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要信守承诺、保护环境等道理。
四、总结全文,品味文章写法的魅力
理解作者不写外貌,不写心理,是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留下那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个故事才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份巨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体会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感受拟人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本课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本课以空白点为训练点,层层递进,让学生理解有时文章不写表情,不写外貌,不写心理,是为了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一份语文巨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