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8-03-29郭源阳

成功 2018年1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特质职场

郭源阳 管 钰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徐州 221116

2018 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毕业人数达到820万人,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等教育机构是当代社会劳动力的主要供给方,但高校在学科、专业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受到体制和制度的约束,不能完全匹配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研究基于社会需求下的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大学生清晰自己的特质和职业要求的关系,从而在大学中规范生涯设计,最终能够寻找到适合自身特质的就业岗位。

上世纪九十年底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对就业能力进行研究。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学者虽然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但提出的就业模型和研究结论是基于欧美的国情和社会背景下的研究,对我国的文化、国情和就业市场并不适合[1]。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之间进行过一系列调查研究,但研究只停留在调研和差异化分析上,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缺乏联系。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联系,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需求的关键要素和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难以匹配的主要原因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综合能力的体现。当代大学生如果没有清晰认识自己适合的成长类型,将会在大学中无序发展。这部分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往往出现盲目性,就业后因自身优势得不到发挥,容易产生对岗位的不满,发生频繁跳槽的情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缺乏系统、有效的职业规划

高校通常在学生入学后开设生涯规划类的课程,以帮助新生制定符合自身的生涯规划。但此类课程侧重于大学生涯的建设,与职业发展缺乏有效联系;大学期间就业指导多以“突击性”教育为主,没有形成系统教育模式;学生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教育,侧重于理论、政策宣讲,且多以教师讲授和高年级同学介绍了解社会需求,缺乏直观感受。这导致学生对职业认识模糊,对自身职业产生不了兴趣,对职业方向把握不准。

(二)大学生存在较强依赖心理[2]

大学环境给与了大学生更加自由和独立的空间,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习惯于“被安排”,遇事由家长和老师做主,形成了心理上较强的依赖性。这使得大学生在面对个人成长问题事,缺乏独立的个人决断能力;在面对职业决策时,学生表现出优柔寡断,甚至拖延逃避的状态。

(三)大学生缺乏社会体验机会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了具有较强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而当前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对学生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指导,没有系统地培养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能力,导致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根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所包含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解,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专业学习能力、社会感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应变能力力四个成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不是简单叠加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关系。

(一)专业学习能力

专业学习能力并不是单纯的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运用知识在相应的环境中转化为生产动力或社会推动力的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现为运用储备的专业知识在应试教育中取得较好成绩。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达到这种层次的学生能在学校获得较高的评价;第二层次表现为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工作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让自己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第三层次表现为能够运用现有的知识储备去创造新知识、新理念,具有这个层次的学生有潜力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或变革推动者。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专业学习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

(二)社会感知能力

社会感知能力是指在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政治气候以及个人情感、言语、内心世界等现象中准确捕捉到信息,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需要对外部世界有敏锐的觉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获取信息;另一方面要准确的自知和自我评价,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情感变化,进而实现自我控制或指导自身发展的能力。社会感知能力处于能力结构的核心地位,在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中起到中枢作用,指挥并控制着其余要素。

(三)社会交往能力[3]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大学生与周围人员的相互影响与应对的管理能力,其中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影响与发展他人的能力等。这部分能力在不同专业背景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性质的职业和职位中对这个能力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社会交往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起到“神经网络”的作用,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支持其他能力的提升。

(四)社会应变能力

社会应变能力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质和目标,结合社会和职业的变化需求,不断调整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当前社会高速发展,职场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大学生作为未来职场的工作者,必须持续不断的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社会应变能力处于就业能力结构的外层,是再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综合体现。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当前,我国的高校培养模式滞后于当前社会的发展,造成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差距。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开展大学生差异化就业指导,构建面向用人单位的培养体系,是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途径。

(一)认识自身职业特质

选择符合自己特质的职业,不仅会增加职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从工作中取得愉悦感,更容易取得成功。在高校,自身职业特质认识明确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有更精确的定位和更充分的准备,获得录用的几率也更高,对工作的满意度更好,工作持续时间更长。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特质的职业,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职业特质。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将职业划为六种类型:社会型、企业型、现实型、常规型、研究型、艺术型。根据他的理论,每个人符合或接近上述某种职业类型。高校中不仅要开展生涯规划,还要开展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让大学生了解每个阶段自己的性格特点和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带领学生了解职场世界,匹配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之路,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以达到个人特质与需求职业满意的目的。

(二)在实践中获得职业认同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适合职业的有效途径,是向职场过渡的准备阶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社会实践能够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改变大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必备素养。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由于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在就业是容易出现受挫能力弱、从众、自卑、盲目攀比等心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增加了自身的阅历,转变不合理的就业理念,克服各类就业心理问题,以更加成熟和理智的心理面对就业。

大学生在了解自己职业特质和职业类型后,需要通过实践明确职业规划和未来努力方向。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社会和自我,调整合理的职业目标,找准职业定位,从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进一步明确适合的职业方向或职业岗位,达到对理想职业的认同感。

(三)在培养过程中增加企业参与度[4]

在大学的人才培养中,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未来高校改革的一个方向,让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将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高校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使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学生的培养中,搭建学生与企业沟通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市场需求,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提高学生拓展就业能力的积极性;高校以实习基地为提升就业能力的平台,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具备企业需求的素质和技能,缩短从学校到职场身份转变的周期,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不仅能够进步一加强学生对社会和行业的了解,还能明确企业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不断调整和修正职业规划,达到自己理想的就业目的。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行业更新变化速度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工作压力。提升大学生面向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找到适合的岗位,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入职后,根据职业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职场需求的新技能,实现储备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在不同工作类型和岗位之间实现平稳过渡。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特质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改革研究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