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都市报时政新闻如何吸引读者
2018-03-29潘逸
潘 逸
一、创新报道形式,实现价值回归
(一)实现“资讯式”报道
在信息不发达年代,纸媒是新闻最权威的发布渠道,造成了纸媒新闻产品意识和读者意识不足。而在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读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用“关注度”投票。因此,纸媒需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增强新闻产品意识,用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和手段吸引读者。在轻阅读时代,读者对繁杂的文字已经失去了兴趣,除了重大时政消息报道外,不少时政稿件可以进行“资讯式”报道,简约而明了。
例如,2017年金华晚报“两会特别报道”,4月14日金华晚报A2版通过信息整理、漫画制作,将金华市2017年十大民生实事用“资讯式”报道刊出,既避免了繁文缛节,又能让读者清晰明白2017年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计划,赢得了读者的点赞。
(二)多维度“专题策划”
全媒体时代,都市报时政新闻要想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突出核心竞争力。“专题策划”作为提高都市报时政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舆论竞争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在进行策划时,要避免“大而全”“挠痒痒”,只反映部门工作动态,使有价值的亮点淹没于大量的信息中。作为时政记者,专题策划不要求面面俱到,而要找出鲜活、深度、符合老百姓口味的题材由点突破,以点带面,挖出“活鱼”,既能让部门满意,也能让老百姓读起来有“味道”,有“嚼劲”。
2017年金华市“两会”期间,《金华晚报》开设了《两会·微观点》《两会·新发现》《两会·微信眼》等栏目,通过立体式报道,让代表委员有话说,市民有发言,网友有留言,从而占据了舆论高地。
(三)多进行故事性报道
时下的一些时政新闻大多政治性强,可读性弱,因此读者兴趣不大。其实,时政报道也可以做出故事性。尤其是全媒体时代,资讯泛滥,时政新闻的故事性显得更为重要。要做出故事性,关键要把握时政新闻中的“人”和“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一些见人见事的细节反映文章表达的观点。可以说,“情”是最难把握的。这就要求时政记者在平时多做功课,摸准吃透会议精神和稿件人物的性格脾气,两者结合就能发现其中隐含在“人”和“事”中的情。
例如,金华晚报《BRT工程施工存扰民现象》一文。看到标题读者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BRT这一惠民工程会扰民?文章进行了详细交代。为赶进度,金华市区BRT在建设施工时出现了不少扰民现象:马路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没有任何覆盖、没有警示标志的大小坑。“BRT是惠民工程,可施工也要讲规矩啊。”金华市委副书记、市长暨军民在检查中发现了这一问题,他当场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严管重罚,“这些坑一没覆盖,二没警示,要是摔下去怎么得了?”
二、创新传播手段,丰富传播阵地
(一)注重时效,进行“直播”
全媒体时代,新闻发布以“秒”来计,而纸媒往往第二天才能在版面上呈现。此时,读者早就通过其他渠道获知了相关信息,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黄花菜都凉了”。可见,传统报纸刊发,新闻“及时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作为相对灵活的都市报时政新闻,应打出传播组合拳,既在报纸版面上以深度见长,又能融合新媒体加强实时报道,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如对会议进行实时动态直播报道,会议进行同时即可让读者获悉会议情况。
例如,在注重纸媒阵地的同时,全国各家传媒机构也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矩阵和官方新闻APP。有时候,会议刚开完,新闻APP已经详细发出了关于会议的报道。金报集团也成立了自己的全媒体记者队伍,不少记者一边参加会议一边直播报道。
(二)注重平台融合,多媒体发布
都市报时政报道要占领网络高地,就要有自己的全媒体平台,实现视频、音频、文字全媒体多终端融合传播。尤其是“两会”等重要会议,在会议开始前可营造氛围,通过音频、视频采访代表、委员,吸引广大读者关注。同时,在会议期间,也可以多平台合作,进行相关调查,让广大读者参与,实现网络、报纸互动。
例如,“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为抢占网络舆论高地,金华新闻网、金华晚报微信微博率先在网上展开讨论和调查。《金华晚报》头版推出报道《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大家可以考虑起来了》,形成第二个舆论场,与网络互为补充,实现共振。
(三)注重运用图表和数据
全媒体时代,简单化的表达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在多达数千字的会议材料中,时政记者要学会提取其中老百姓关注的要素和数据。将这些要素和数据归纳后,与编辑及时沟通,以图表和数据的形式直接在版面上呈现。同时,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对这些数据进行解读,让报道更有立体感。
例如,2017年11月底,金华发展大会召开。为展现金华三条廊道建设等成就,金华晚报通过图表的形式,配合专家解读,让文章更立体、更易懂。第二天版面,报道金华五大千亿产业,也利用了图表的方式,图文结合效果明显。
(四)注重读者与新闻平台互动
相较纸媒,微信、微博、新闻APP读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反馈者和传播者。因此,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时政新闻报道,要注重读者互动。比如,在微博上,可以利用读者的关注和互动,形成热点话题效应。因此,时政记者在新闻平台选择内容时,要注意选择事关百姓生活,容易形成话题效应的内容,利用广大热心网友的转发、评论等互动,增强传播效果,有效引导舆论。
2017年3月,金华市剿灭劣Ⅴ类水工作推进会召开。治水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读者和网友都很关心。《金华晚报》在3月30日刊发报道《重拳再出击,干净彻底剿灭劣Ⅴ类水》后,为增强互动,同时在微信平台推出该内容,这一话题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五)合理运用新闻视频
以前,报纸等媒体只在报纸上呈现新闻产品。当前,随着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可视化新闻逐渐成为媒体融合的“风口”。视频新闻丰富了纸媒原有的内容形式,丰富了产品类型,还延伸了纸媒的品牌价值,扩大了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
例如,2017金华发展大会上,小记者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的一幕温暖了无数金华人。11月25日上午,在金华海内外人才总会成立仪式开始之前,龚院士正坐在位置上,看到一位小记者过来,立马起身迎上,因为与小记者还有身高差,为了听得更清楚,院士笑眯眯地弯下了腰,低下了头,两人的身高于是几乎就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了。金华晚报推出《老院士面对采访的小孩子“温柔一低头”》文字报道和视频报道,在微信微博等各个圈层引发热议。
三、把握新闻要素,贴民生接地气
(一)贴近老百姓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都市类时政新闻报道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在传统时政新闻报道中,只关注了信息传达精准,却忽视了信息传达效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自说自话”的弊端。因此,时政新闻要更接地气,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呈现。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时政稿件要减少“强调”“指出”等生硬词语的使用频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现会议精神,并结合领导的精彩讲话,准确传达会议主题。
例如,八一建军节前夕,金华市隆重举行八一军政座谈会暨“双十佳”军嫂表彰会。会上,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对官兵和军嫂分别讲了两句令人动容的话,对官兵说“人民子弟兵是中流砥柱”,对军嫂们说“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记者抓住这两句话展开,既生动又直白,让读者也感到亲切。
(二)以细节感人
时政新闻报道主题相对宏大,内容要求严谨,有时候报道也相对严肃。因此,我们适时对时政新闻进行“软化”处理,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大题小做”,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细节感人。
例如,在金华市金义都市新区发展过程中,为配合拆迁,不少村民搬离了原先的村庄。记者在时政报道中,抓住一个村主任的话——“马云来了,我们走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为了新区的发展大局,纵然有千般不舍,我们也坚决完成整村搬迁任务。”文章从此展开,叙述了金义都市新区发展的不易,写出了报道《留下依恋的土地,只为金义都市新区腾飞》,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三)以实用性引关注
对于读者来说,一篇时政新闻洋洋洒洒数千字,没有与生活、工作等普通人生活相关的内容,大多数人都会“一瞥而过”。作为时政记者,要牢记“实用”是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都市报时政新闻要突出实用导向,多做有用、可读、亲切的时政新闻。记者要从读者的角度,善于捕捉新闻“亮点”,突出最新鲜、最实用、最重要的内容予以报道。
例如,《2018,金华经济质量更高》一文,报道总结归纳了2017年金华经济成就,并对2018年经济运行发展进行展望。记者并没有连篇累牍报道领导讲话,而是将数据一一列出,并结合年度经济事件进行解读,突出信息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工业生产保持中速增长等特点,文章简明易懂,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四、结语
时政新闻是都市报吸引读者,提高报纸权威性与美誉度的重要领域。当前,都市报面临转型的关键节点,都市报时政新闻也要随着媒体环境改变实现“走、转、改”,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都市报时政新闻时政记者,应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创新报道形式、报道手段,把握新闻要素,让时政新闻真正走近百姓心中,使都市报时政新闻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