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从“罗尔”事件说起
2018-03-29余文龙侯培圣
余文龙 侯培圣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发声”平台,扩大了受众的话语权,尤其是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成为受众表达意见的新阵地。这些新媒体大都具有信息海量、传输即时、双向互动的技术优势,大大便利了新闻的获取采编发稿过程,但这也使部分媒体开始寄希望于发稿速度取胜,而对于稿件的质量和生产过程不再注重,新闻的严谨性就变得不尽如人意。发稿速度的提高使记者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全面的采访调查,这样生产的新闻往往是片面的,不深刻的,甚至是弊病百出的。这种新闻虽然能够一时引导舆论,但随着事件的进展,真实的、全面的新闻必将重新改变舆论的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反转现象。
近几年来,新闻反转现象频频发生,2016年的“罗尔”事件就是其中一例。2016年11月末,5岁的小女孩罗一笑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后,其父罗尔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文章体现的爱女之情感动众人,在朋友圈疯转,得到了网友的力挺和捐款。但当有人爆出罗尔的经济状况较好,孩子的医疗费也被医保报销了大部分之后,剧情出现了180度翻转,网友们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于是开始攻击罗尔,认为这是“带血的营销”。舆论重压导致罗尔公开致歉并承认自己的经济状况尚好。短短几天,罗尔从伟大父亲的“神坛”跌落下来,变成了网友攻击的“骗子”。
一、反转新闻的定义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在舆论生态中,关于公众态度随新闻事件的发展而大幅度转变的新现象。具体来说,是指公众态度的反转,即当某条新闻刚出来时,公众会把矛头指向某一方,但随着新公布的细节的增多,新闻剧情突然发生逆转,公众的态度立刻随着新剧情而情绪化地摆向之前对立的方向,以致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180度的情绪转移就在一瞬间。[1]反转新闻的共同特征是:受众关注的并非新闻,而是新闻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前后的巨大反差。
二、反转新闻的影响
(一)反转新闻破坏媒体公信力
新闻反转对于媒体公信力的破坏是巨大的。媒体以高度专业化的信息获取、编辑、传播工作而被公众信赖,是公众最权威最可靠的信息源。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才能消除受众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媒体才能得到受众的信任,新闻才具有传播的价值。反转新闻虽不是假新闻,但其传播的信息并不全面,不能短时间内消除受众认知上的不确定性,而对于媒体来说这就是失职,公信力必定会受到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可能是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的准确、真实、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建立起来的,但一次新闻反转足以毁掉来之不易的信任。[2]
(二)反转新闻频发易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社会信任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一定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认同、信任并进行真诚交往的行为。它存在于社会活动中,支持着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并发挥着提高社会交往效率的作用。如果社会信任崩塌,整个社会陷入信任危机,一系列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2]“罗尔”事件的反转让人们对网络慈善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骗。当急需社会资助的那些贫困家庭再发出求助的呼声时,“罗尔”事件便会立刻映入网民大脑,于是慈善的脚步变缓或停止,“让新闻再飞一会儿”的旁观行为或许会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然而这对于急需资助的那些人确是致命的。频发的反转现象让人们对慈善望而却步,一点点侵蚀着社会道德和社会信任。即便是最终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但人们却仍会心有余悸,重建社会信任更加艰难。
(三)反转新闻易导致网络暴力
在民间舆论场中,多数受众更多是发表对于事件的情绪性看法,或是被他人的情绪性看法感染,这一点在现在的网络世界中表现得很明显。在反转新闻剧中,如果当事人的行为与受众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多数受众便会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当事人进行抨击,于是,对于当事人的网络暴力便产生了。也就是说受众似乎更看重的是情绪,对于真相反而抱之一无所谓的态度。但情绪往往驱使大众做出非理性行为,而真相会随着新闻的深入报道而水落石出,就算是受众的非理性行为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伤害,他们也就是仅仅删帖和道歉,这对当事人的伤害于事无补,更让人悲哀的是当下次再出现类似事件时,情绪表达依然会是公众的第一选择,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反转和伤害持续进行着。
三、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媒体方面
1.专业素养缺失。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便利了新闻生产过程,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媒体领域产生了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使一些媒体人为追求发稿速度和点击量而剑走偏锋,放弃专业素养。
信息获取方面,赶赴实地走访、调查、取证不再是新闻生产的基础和必要环节。部分媒体仅从互联网中摘取关于新闻事件的只言片语即可作为报道佐证;媒体被受众的“猎奇”心理牵着鼻子走,倾向于选择报道一些真实性有待考证的奇闻逸事。对信息进行核实也是新闻生产的重要一步,记者对于眼前的信息要有质疑意识和问题意识,要有一种本能地去核实的欲望和行为。“罗尔”事件中,如果记者看到这个新闻后第一时间去进行核实,在不明真相时不要发言发稿,就不会导致接下来的反转。
在信息呈现方面,标签化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对近两年的反转新闻进行汇总分类以后,明显可以发现择偶婚姻类、城乡和贫富差距类、善良丑恶类反转新闻是多发的,其中的善良丑恶类反转新闻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在庆安枪击案件中,黑龙江省庆安火车站派出所民警击毙暴力袭警的中年男子。在这一事件中,最初,部分媒体把二人定性为恶警和弱民,通过对警察的标签化、脸谱化的塑造和渲染,成功地把警察定性“恶”的代表,而对袭警男子的描写则充满情感,夸张煽情贯穿始终,把他的死写得如同英勇就义一般。[3]这直接导致了舆论一边倒式的倾向于犯罪分子,而去攻击人民警察。标签化的塑造,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人物定性,善就是善,恶就是恶,然后激发受众的道德正义感,进而“扬善惩恶”。
2.职业道德缺失。90年代以后,我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媒体机构越来越多,同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媒体的守望者、引领者、记录者的责任淡化,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真实的原则变得不再重要,经济效益渐渐成为媒体的追求目标,于是,编辑记者频频出现缺乏职业精神和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反转新闻越来越常见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些记者通过对事实添枝加叶,甚至无中生有地胡编乱造来获取受众的关注,但这种失实报道终究会被我们的受众揭穿;还有一些记者为了自身名利,有偿报道不客观的新闻,参与策划炒作新闻事件,从而导致真相的浮出一波三折。
(二)受众方面
1.碎片化阅读和匿名性心理导致情绪化表达。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受众很难长时间连续完整地阅读一篇文章,常常是断断续续地读完一篇文章,或是利用生活工作中的零碎时间片段看一则新闻,往往是标题吸引点开,看完导语即做评论。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全和片面,往往做出错误判断。由于互联网的匿名化特性,受众进入互联网世界后很容易丧失自我意识,认为互联网是无拘无束的地方,从而进入一种狂欢状态。在这种狂欢状态和法不责众的心理暗示下,公众不再害怕因言担责,不再谨言慎行,他们之间的行动有着强烈的情绪化特征。碎片化阅读使受众掌握的信息有限,这有限的信息又可能使受众做出错误评论,互联网的匿名性特征,使受众不再害怕为错误言论担责,从而情绪化表达增多。在反转新闻中,受众基于媒体提供的信息,甚至少于媒体提供的消息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当新闻中的人物和事件违背自己的想法,便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这种观点是否合理。
2.麻醉的大众。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4]受众为更全面了解和融入社会环境,必须接触大众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由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降低了受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很多反转新闻能够形成反转,在事后看来都是很令人吃惊的,但凡有一部分人能够不满足不沉溺于网络和媒体提供的信息,自己调查一番,这些反转就会不攻自破。
四、减少反转新闻的对策
虽然说新闻反转是一个探索真相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成本不应该是受众来承担的。此外,新闻是用于消除受众认知上的不确定性的信息,其基本特点是真实和新鲜,反转新闻与此属性和特点不符。因此,应当想方设法减少或遏制反转新闻。
首先,从发稿流程着手,现在的发稿流程多是发现新闻源、写新闻、抢发新闻,这已经成为一条直线型生产模式,中间缺少了筛选、证实及审查环节。[5]因此,我们应当在发稿流程中严格把关,强化筛选、证实和审查环节,做到既求速又保质,实现“新鲜”和“真实”的平衡。
其次,坚持新闻真实性和严肃性,互联网时代,UGC内容生产模式,海量的信息,多元的传播渠道等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是虚假信息泛滥也给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带来了巨大挑战。记者在采访时,不能一味追求时效性和公众眼球,要坚持新闻采访的真实客观全面性;写稿时,要坚守新闻写作的客观真实原则,在信息海洋中扮演好“灯塔”的角色,进一步保持和提升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最后,深化受众的媒体认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受众的媒体认知主要包括五项内容:(1)意识到媒体不仅可以产生正面的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的影响;(2)了解媒体的性质和特点,并据此正确选择自己所需媒体;(3)能够辨别媒体内容背后所倡导的价值取向;(4)能够识别信息真伪,对媒体保持一种独立判断的态度;(5)能够理解媒介的生产过程,传播过程及其它们的特殊语境。
五、结语
从“罗尔”事件到大妈碰瓷事件,不断的剧情反转耗费的不仅是公众的注意力资源,更是媒体的公信力,以至于受众产生了一种“等待新闻反转”的消极旁观心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做新闻不但要“快”,更要解决“准”的问题,甚至为追求“准”,避免反转新闻的出现,媒体应当考虑将新闻产品的生产速度降下来。另外,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是主流媒体必须发挥好国内舆论场“压舱石”和“稳压器”的作用。任何时候,任何媒体都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好党的耳目喉舌。
[1]逯彦萃.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J].中国记者,2016(6):64-66.
[2]樊淑琴.网络热点事件中反转新闻的负效应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7(5):45-48.
[3]王立,杨丽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反转现象——从人民网所评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说起[J].新闻世界,2016(10):75-78.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田甜.新媒体时代极速传播的失范与规制——以近期几起新闻反转事件为例[J].新闻窗,2016(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