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付费新闻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财新网付费模式的研究
2018-03-29
《华尔街日报》在线支付模式的成功可以说是将网络新闻内容付费引入了正轨。虽然这种盈利模式在国外兴起已经多时,但是在我国实践的案例仍然较少,2017年10月,财新传媒旗下的财新网宣布其网站的数字新闻开始对用户收费,也标志着财新传媒正式成为国内第一家全平台转型至收费模式的媒体。
一、财新网付费新闻模式推行的可行性
(一)内容生产的专业性与原创性
从财新网的发布内容,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其定位就是原创的财经媒体,其关于经济、金融等领域的深度报道文章为其新闻付费政策的推行奠定下了重要基础。
而且其发布的财经消息、公告、评论等内容多为原创性内容,比如《洪水暴至》入围亚洲出版业协会“2017年度卓越新闻奖”;财新“卢旺达系列报道”荣获首届中非报道奖“最佳时事报道”等是对其原创内容的一种肯定。
(二)付费模式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有学者将网络新闻的付费实践比喻为“付费墙”,并且根据付费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了“水泥墙”与“篱笆墙”。①用户选择阅读某家媒体新闻的最初驱动力应该内容的即时与优质。财新网采用的就是一种更为灵活科学的模式—计时收费与分类收费相结合的收费模式,比如“财新通”板块允许用户在付费前有48小时的预览时间。在财新网的新闻内容中,也有免费的内容板块,主要为常规性的新闻、视频、图片等,并在用户体验上做了精心设计。
(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
随着媒介融合的纵深发展,新闻资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知乎、分答、喜马拉雅等大量知识付费平台的生长和壮大,用户看到了高质量知识的价值,也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为知识付费意识在增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在用户的心中也渐渐明朗。
就财新网这一类专业性新闻网站来说,其用户群体主要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比如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企业家、学者等,这一类用户对于知识产权这一观念的理解相对来说会更深入,也更具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倾向。
二、付费新闻模式在中国推行的阻因
(一)网络时代新闻信息的易得性
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兴起后,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晰,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便捷通畅,新闻媒体同质化内容也越来越多,用户选择的空间极大。
就国内目前存在聚合类新闻网站来看,他们数量众多,几乎能覆盖新闻的所有领域,这类网站和其他一些免费的新闻资讯平台基本上已经能满足用户的新闻和信息需求,用户进行在线新闻内容的付费意义不大。
(二)新闻平台用户粘性有限
当前国内的新闻机构普遍存在着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形不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国外的付费新闻网站相比,国内为数不多付诸实践的网站也存在着付费产品内容单薄、付费产品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为用户产生提供高价值的付费反馈。同时,在网站界面的设计和布局上,存在缺少付费内容提要、缺乏传受间的互动等问题。
(三)免费阅读渐成思维定势
当前的互联网传媒生态下,在中国民众的思维中,免费新闻仍然是主流,很多互联网用户已经形成了免费阅读的思维定势。
艾瑞咨询2015年对新媒体用户进行调查,仍有过半数的用户不愿意为在线内容支付费用。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短时间内硬着陆,强制推行付费模式,显然会引起用户下意识的心理排斥,适得其反。
三、国内媒体实现在线内容付费的路径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媒体在考虑向付费模式转型时需集中力量将内容价值提高。不同媒体各具特色,要做好用户市场细分,了解目标用户的年龄、职业、收入等因素,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同时构建起完整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架构。在法律体系的保护下,可以寻求技术手段对媒体平台违规转载进行技术上的限制,保护原创网站的合法权益。就国内媒体而言,具体采用何种收费模式,制定怎样的收费标准并没有统一的限制,不应囿于固有的模式,积极创新,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总之,媒体在转型的初期应将侧重点放在如何提高用户粘度,而不是寻求短时间内的盈利。应通过科学分析和深入调研制定合理的收费模式,实现用户的平稳过渡。
注释:
①范东升,易东明.“付费墙”能否拯救报业[J].新闻与写作,2014(7):31-36.
②数据来源:艾瑞咨询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凤一.欧美报业付费墙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青年记者,2017,(24):56-57.
[2]读者决定了高质量付费新闻的未来[J].新闻论坛,2017,(04):23.
[3]刘凯.内容付费平台的传播模式分析[J].青年记者,2017,(13):9-10.
[4]郑晓迪.报业转型的他国经验:自“付费墙”观察[J].重庆社会科学,2017,(04):99-106.
[5]江蒙梦,王一迪.中国新闻付费环境——挑战与机遇并存[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5):99.
[6]江琦珍.新闻资讯知识产权急需保护[J].青年记者,2016,(27):30.
[7]辜晓进.美国报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J].新闻与写作,2016,(08):25-33.
[8]苏延军.中国网络付费新闻的发展路径研究[J].传媒评论,2016,(07):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