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弹幕”的文化
2018-03-29
一、弹幕技术在我国的兴起
弹幕,最初本作为军事用语,意为运用多口火炮采用相同射击诸元连续齐射,使弹着点在运动目标的前方形成弥幕。[1]2006年,日本的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最先开始在视频播放器中使用弹幕这一工具,当用户的评论足够多时,整个播放器的页面就会被大量的字幕所覆盖,像战争中的满天炮火幕布一样,也就成为了所谓的“弹幕”现象。
2008年,二次元视频网站“ACFUN”开始模仿Niconico,引进弹幕技术融入到该网站的视频播放器中,这一新颖有趣的技术模式使得ACFun一时在众多二次元聚集网站脱颖而出,很快吸引了大量的初始用户群体。2009年,与“ACFun”同类型弹幕视频网站“Blibili”应运而生,凭借着更加完善的运营和优质的视频资源,“Blibili”用户访问量逐渐超越了“ACFun”。2012年8月20日,土豆网率先引进弹幕技术,标致着弹幕技术受到主流视频网站的认可,现如今,几乎所有的大型视频门户以及直播网站、都引入了弹幕技术,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发送、观看弹幕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使用习惯,弹幕也越来越成为网络世界不可或缺的互动形式之一。
二、弹幕的文化表征
(一)文本碎片化
不同弹幕视频网站弹幕文字滚动时间具体不同,Bilibili网对于弹幕发言有着严格的限制,字符一般控制在14字,固定弹幕在屏幕停留时间为3秒,滚动字幕滚动的时间平均在6秒左右,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观众不仔细留意的话,这些弹幕信息就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因此这种技术呈现方式就决定了弹幕文本内容必须只能是零散、简练的只言片语,比如“666”,“前方高能”等等,弹幕的技术特性使得用户更加关注短小精悍的语言,深度的思考、探讨在这一场域中只会让人转移注意力,失去了市场。
(二)内容吐槽化
“吐槽”一词来自日语,是日本“漫才”表演中的“突っ込み”,本意为指出对方话语中的错误,从而达到讽刺、挖苦的喜剧效果。[2]互联网自从在国内发展以来,吐槽文化一直大受欢迎并尤其受到青年网民的追捧,人们热衷于对于生活中、戏剧中的一些有争议的、特别的现象指出问题并进行个性化表达,是网络中人们使用较为广泛的话语体系。
在网络弹幕视频语境中,吐槽文化尤为受到追捧。在电影《X战警》中,当主角“万磁王”伸出五指施展技能时,弹幕此时就会出现“对抗五大损伤”,正如某洗发水广告的广告词一样,毫无违和感。吐槽文化的存在往往会在看起来很普通的视频文本内容中挖掘出独特的亮点或者槽点,进行意见的表达并引起人们关注与回应,从而获得愉快的情感。
(三)会话属性
在当下,城市化的钢筋水泥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但是人们原生的交流需求是先天存在的,网络弹幕的出现,使得一部分网民可以基于自己共同的兴趣爱好主题进行弹幕交流,从而感觉到“热闹”的氛围。在弹幕视频屏幕上,通常会看到观众针对某一话题的交流与讨论,诸如“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女主有点像XX吗”、“不对,我觉得像另外一部电视里的XX”等,就像现实空间里和朋友一起在客厅里观看电视一样,在某种意义上缓解了人们的孤独感。
三、弹幕文化的现实意义
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在现实社会中,话语往往掌握在精英统治者手中,并紧密地控制着舆论的方向,作为网络弹幕的主流群体,青年人在现实中拥有较弱的话语权,即使在互联网中,诚然青年人是构成这一世界的中坚群体,类似微博这样的媒体的主流言论仍控制在大V、明星、知名学者这些现实世界的精英人群的手中。但是在网络弹幕语境下,抛开你的现实身份,每个用户主体都藏匿在了形形色色飞速飘过的弹幕文本的后面,弹幕中的权力体现在弹幕文本的趣味性、感召力等实时因素之下,最大程度地割裂了现实空间的映射;可以这样说,在网络弹幕中,只要你够有才华和有趣,就能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同时,网络弹幕还可以作为社会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阀”。戈夫曼曾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这里的前台,是指人们在社会上的展示出的一面,后台则是指人们真实的内心想法。在网络弹幕中,因为没有了现实框架的束缚,人们更容易将自己的后台想法借助飞快划过的弹幕发送出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使人们心中的负能量情绪得到发泄,缓解了现实社会的冲突,起到了正如刘易斯·科塞所说的“安全阀”的作用。[3]但是在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会造成网络暴力等不良后果。除此之外,网络弹幕还可以起到类似传统电视媒体的陪伴意义,七嘴八舌看似无意义的弹幕文本的出现,就算人们单独坐在电脑前也能感受到与其他人交流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人们的孤独情绪。
参考文献:
[1]范伟,马志杰.[编织弹幕]——MK19-3自动摘弹发射器[J].兵器知识,2002(6):18-19.
[2][美]詹姆斯·W·凯瑞著.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