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场中网民社会心态的变化分析

2018-03-29孟育耀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网民心态舆论

孟育耀, 刘 昕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重庆 400067)

一、背景分析与相关概念界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即时通信迅速崛起,其低门槛、开放便捷、虚拟性等特征激发了网民自由表达情绪与言论的欲望,信息传播范围向纵深延展。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社交媒体兴起,进一步激活了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化传播,个体拥有了更多的社会话语权,改变了以往以机构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传播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传播[1],舆论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被频频披露,民众原有的社会认知与参与公共事务的心态,在近年来逐渐呈现出一些明显变化。

(一)“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心态”一词就频频出现在我国的学术讨论中,但学界对其的解释及使用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亦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杨宜音[2]认为“社会心态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 ;马广海[3]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行为意向这一维度,指出“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这两种观点在心理学领域被普遍接受。苏海南[4]则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较为关注社会心态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和作用,认为“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结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社会心态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民众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某一现象或问题所反映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社会心态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社会现状发生变化,社会心态也随之改变。

(二)舆论场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断渗透,传统媒体主导舆论场的核心地位被改变,社交媒体逐渐成为网络舆论场的中心阵地。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体因其强大的信息传播、互动交流、事件聚焦功能,很多时候其所承载的热门话题成为传统媒体跟进报道、设置议题的重要来源。2015年的天津“8.12”爆炸事件、2016年的王宝强离婚案和 2017年的山东辱母杀人案等都曾引发激烈的讨论。网络社群在舆论场中异军突起,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目的利益的网民,通过各类网络应用连结在一起,以点赞、转发、评论等形式广泛参与热点话题讨论,甚至推动其成为社会公共议题,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社会化媒体日渐成为舆论传播的主战场。

二、舆论场中社会心态失衡的表现

一段时间以来,涉及以暴制乱、医患矛盾、食品健康等敏感因素的事件一经曝光,网民很容易“感同身受”形成情感上的偏向,心态失衡,发表大量负面言论引发群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引起网络围观。通过梳理相关社会热点事件,我们总结出舆论场中网民心态失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话题参与感活性低,意见情绪表达趋向一致

网络信息发布门槛低,海量信息鱼龙混杂,网民媒介素质参差不齐,对网络言论难辨真伪,容易轻信他人观点。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5]强烈的代入感取代了基本的认知判断。某一舆情事件爆发之后,部分网民习惯于依赖别人的观点来左右自己的话语,正如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所提出的依附心理理论,即自己想要表达观点,却希望从别人身上找到启发,让别人来告诉你如何表达,这很可能把人带入一种失去自我人格意识的状态,情绪极易被感染。此外,还有网民察觉到自己的观点没被多数人认可时,害怕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很多时候他们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迎合多数人的意见,被迫放弃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不惜改变立场,也不再发表其他的意见看法,网民个体之间的意见差异会自动消失,在众声喧哗中最后向优势意见靠拢,情感倾向逐渐趋同。

(二)娱乐性话题关注度高,娱乐狂欢心态凸显

“王宝强离婚”“林丹出轨”等娱乐事件引起了网民的广泛传播,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更是高达近亿次:在微博中“王宝强离婚”这一话题的阅读量仅12小时就高达16.3亿次;林丹出轨事件被披露后,他对家人发表的道歉微博,短短4小时传播阅读量达8200万次。类似事件中,“全民娱乐”的社会心态倾向明显。2016年8月14日,王宝强离婚声明一发布,微博后台数据统计当天传播量达到69.53万人次,影响面更是高达8725.09万人次。除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外,网民的话题讨论范围广泛,涉及同情王宝强、对马蓉宋喆强烈谴责、婚前财产转移、离婚子女分配等。舆论对于王、马离婚事件的关注持续走高,大到媒体网站小到网民朋友圈都被该事件刷屏。个别明星的私生活八卦成为全民消遣的话题,相关后续报道多次居于热门话题榜之首,引发了全民舆论狂欢。

(三)较为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利用情感宣泄获取代偿性满足

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增长,人民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社会分层和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部分群众对社会不满情绪加剧,强烈的不公平感、相对被剥夺感,衍生出仇官仇富、阶层对立等消极怨恨的社会心态。当涉官涉富类的舆情事件爆发时,因其包含“权力”“官员”“富豪”这些元素,人们很自然地将其与“权力腐败”“不正当致富”等进行关联,负面情绪会在瞬间被点燃。一些网民言辞激烈,夸大事实,有时对事件本身的传播和讨论进一步蔓延,动辄把问题归咎于国家、政府和社会,营造出焦虑的舆论氛围。在法不责众的心理暗示下,一些网民会借此大做文章,展开丰富联想,情绪相互感染后,最后集中爆发出来,以消极言论的宣泄获得心理平衡与慰藉。例如“杭州 70 码”“卢星宇”“我爸是李刚”等网络热点事件,网民观点尖锐,从事件本身升级为对司法的声讨、权力阶层的痛恨、社会体制的不满等。通过网络渠道发泄情绪、抨击现实,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获得代偿性满足。

(四)普遍的浮躁心态与空虚的精神世界,缺乏归属感和被重视感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中客观存在多种问题与矛盾,相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一些人的精神比较空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人一时难以找到情感寄托和精神依靠,进一步导致了精神匮乏和文化生活空白。一些人寄情于网络虚拟空间,寻找情感归宿感和被重视感,面对网络舆情事件,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网民的盲目热情使他们容易投入其中,各种调侃、嘲讽替代了理智分析,网络氛围略显浮躁。所谓浮躁,就是网民对话语表达权的随意滥用,以肤浅表面的吐槽代替严肃迫切的公共议题的讨论。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事件”:2016年春节前夕,一名自称是上海女孩的网友去江西男朋友家过年,却被一顿饭吓得想要逃回上海,虽然事后证实事件从头到尾都是虚假的,但“凤凰男”“孔雀女”“城乡差异”等话题却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事件在网上传播仅仅是依靠一张团年饭的照片、简陋的房间背景与一段自编自导的虚构故事,在根本未对事实进行核实的情况下,一些网民和自媒体借机制造舆论话题。子虚乌有的信息被当成存在的事实,甚至掀起了城乡青年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和骂战。缺乏归属感的网民陷入网络狂欢中,用调侃、吐槽的方式发泄内心情感,表现出其心态浮躁与精神空虚。

三、舆论场中网民社会心态积极变化的具体表现

相比于上述网民社会心态,网络舆论场其实已经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爱国主义热情涌动,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强烈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网民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在关乎国家利益、民族荣誉的事件中表现出高度的政治参与度,舆论声音空前一致。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深沉厚重的情感和信仰,在实践价值层面表现出的是一种融化于血液中的文明气度和护国、强国的自信、自强、自立精神[6]。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的特性,网民参与公共政治生活更为便捷,网络成为爱国主义表达的重要舆论阵地。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期间,中国短道速滑队屡屡成为裁判判罚的焦点,被判犯规次数更是高达10次,占总犯规数的一半,从韩天宇、武大靖到女子3000米接力无一幸免,很难摆脱被判罚的命运,尤其是在2月20日的女子3000米接力项目上,中国队第二个冲过终点,却被判犯规,取消成绩,无缘奖牌。这一判罚在网上引发了巨大争议,网友纷纷表示 “看不懂!”直呼平昌的赛场有点“冷!”21日国际滑联官微发表声明称“国际滑联不能对场上的决定作出任何评论,裁判做出的决定就是最终的决定”,并附上中国队犯规的图片,却只字未提韩国队犯规的事实,导致许多网民“出离愤怒”。网友纷纷留言要求解释清楚韩国为什么没犯规,甚至还有网民把比赛的现场视频截屏,直指韩国队的犯规之处,并@ISU国际滑联的官微。截至2月22日,该微博的阅读量高达6万多次,是该账号其他微博的300倍。在男子500米项目上,我国选手武大靖克服了重重困难,获得了该项目的金牌,并且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代表团本届冬奥会的首枚金牌。消息一出,随即引发了舆论热议。“破纪录”“大靖太棒”“武大靖”等话题均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网民纷纷感慨“重压之下中国队拿到金牌,实力碾压韩国队选手”,彰显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二)涉外舆情热度持续走高,网民世界意识日益显现

除了对国内大事件的关注,我国网民还热衷国际事务的讨论,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越来越健康积极,逐渐显现出大局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近年来,国际舆论局势可谓变幻莫测,波诡云谲,涉外舆情逐渐增多。如英国脱欧、朝鲜半岛局势动荡、欧洲多国大选、全球暴力恐怖事件频发等。以英国脱欧事件为例,2016年6月23日英国正式进行公投,次日公投结果出炉,脱欧派获得约1741万票,以51.9%的得票率获胜,英国将退出欧盟。2017年3月29日,英国正式开启“脱欧”程序,网民对此高度关注。此次舆情事件引发了广大网民对中欧经济、世界贸易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一方面,网民的视线从全局出发,集中在关注其他国家对此事的反应等。比较典型的观点有知乎用户“钱粮胡同”提出的“英国是德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仅2015年来看,就有将近13%的汽车出口到英国,这将对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和制药行业影响剧烈”;推特用户“※范强※法特姗瑟希蒲※”的“位于西北部的苏格兰和北爱是反对脱欧的,他们有可能发动公投脱离英国加入欧盟,所以公投这个工具是双面的,好坏并存”;猫扑“Ingfield·Ainsten”的“中国回应英国公投结果:尊重英国民意”;腾讯微博用户“景飒”的“英国脱欧,虽然早有耳闻,其实我并没有太关注”[7]等。这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国人的思想更开放了,眼界也更开阔了,思想观念实现了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变,关注视角从国内延伸至境外。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网络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为网民参与涉外舆情的相关讨论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另一方面,探讨英国脱欧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体现出网民的风险意识。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英国脱欧难免会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影响;欧洲经济是否经受得住如此大的下行压力而变得低迷,经济危机是否会再一次爆发;全球化视野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网络舆论表现出的种种担忧,也折射出网民心态更加成熟,视野更加开阔。

(三)理性认知逐步提升,网民心态趋向成熟

近年来,舆论场中的观点相对趋于包容,网络围观效应减弱,凸显了网民心态逐渐理智成熟:话语中咄咄逼人的气势少了,平和积极的多了;批判讽刺的现象少了,包容理解的多了。虽然话题间仍存在着博弈,但情绪整体趋于稳定。这主要是因为:首先,责任部门加大了对网络环境的治理,相继出台了多项管理规定,网络社会治理初见成效,平台得到合理管控,网民表达得以规范化,厘清了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责任与义务,营造出了一个相对健康的网络生态空间。其次,网民的媒介素养有所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是指网民在面对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信息时能否正确有效地选择信息,是否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动机、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和对网络信息的正当批判能力[8]。网络空间发展日新月异,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网民已经意识到一味抱怨,渲染负面情绪,只会造成社会戾气越来越重。所以许多网民开始努力选择和理解信息、合理利用传播工具表达想法、自我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善恶、反复考证,发现虚假信息或负面情绪为主导的消息时,能有效地控制情绪理性传播,对危险信息的免疫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对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及时反馈。对虚假新闻、不实信息改变以往单纯围观的态度,进行积极的信息探索,主动出击寻求背后的真相。如2017年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艾媒大数据舆情管控系统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24日13时,该事件相关负面舆情信息占比达到49.82%。但是随着部分公众人物、明星大V、媒体人等加入话题讨论与舆论引导,网民逐渐趋于理性,更多呼吁有关部门严查真相,号召加强幼童自我保护意识及普及性教育。在事情发展演变过程中,一度出现了军队和虐童事件有关的谣言,但是大部分网民并未受到煽动,而是保持理性认知、努力寻求真相,避免了次生舆情危机爆发。此次事件虽然涉及敏感话题,但网民没有感情用事,而是相对客观冷静地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成熟理智的社会心态。

(四)网络空间思维逐步提升,话语呈现多元化深度化

空间思维是指跳出各种因素的限制,从各个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多角度的思考方式。近年来,网络社群发展迅猛,网民把视线转移到知乎、果壳等网络社群上来,多方参与发言,使得舆论场能容纳的观点逐渐增多,多元化的声音也越来越多,部分舆论更是直接削弱了“伪专家”的话语力量,质疑声音慢慢出现,开始进一步积极探索反思,深度剖析问题的实质,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对解决社会问题与推动社会发展的讨论。网民对问题的思辨能力逐步提升,促使其看待舆情事件时能越过事件本身,站在人性和理性的视角对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更加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例如, 2016年的甘肃农妇杀子案中,舆论分析显示网民看法如下:28%的网民质疑国家精准扶贫工作,13%的网民认为应该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心理变化,17%的网民认为应该反思当下的社会机制[9]。2017年的山东辱母杀人案中,舆论分析显示网民看法如下:9%的网民呼吁正视民间高利贷的危害,37%的网民质疑辱母杀人案判决的公正性,18%的网民谴责聊城政法系统不作为,7%的网民关注二审的结果[10]。2018年的汤兰兰性侵案中,舆论分析显示网民看法如下:10%的网民呼吁媒体不应该影响司法公正,18%的网民认为媒体的传播会给汤兰兰造成二次伤害,26%的网民质疑案件的真实性,34%的网民谴责少数媒体没有职业操守。[11]通过对上述事例中众多观点的分析,可以发现网民观点多元,有质疑的、有呼吁的,但思想高度、延伸思维广度有了明显提升。2016年,社会问题爆发以后,网民观点倾向于单向指责,情绪化地表达不满态度。2017 年,网民观点中出现了反思、呼吁,体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开始探究“民间借贷”这个游走在法律和犯罪的灰色地带的借贷方式对社会的影响,虽然话语力量尚且势单力薄,但有明显进步。2018年汤兰兰事件中,鲜有网民发表猎奇言论。相反,更多人在惊讶和愤慨之余,进行了理性质疑和人文关怀。这是情感和理智上的进步。观点中还有不少声音在反思此案折射出的伦理道德观,评判媒体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呼吁避免对汤兰兰造成二次伤害,从对事件本身的讨论上升为对问题价值讨论与深层次社会问题的剖析,网民的网络空间思维能力在不断提升。

四、培育网民理性社会心态的建议

尽管我国网民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对剥夺感、仇富仇官等心态依然不容忽视,如何转变网民认知,建设绿色网络生态,需要从网民自身、媒体引导、政府管理等多方发力。

首先,网民作为网络活动参与的重要力量,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升媒介素养。一方面,增强网络信息的筛选过滤能力,掌握信息选择的主动权,重点把握对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提高理性批判能力。面对海量信息时多思考,全方位地看待信息,不偏听偏信某一观点,形成思辨能力,保持清醒头脑,主动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

其次,新旧媒体联动,形成传播合力。一方面,主流媒体应顺势而变,与时俱进,拓展新阵地,如积极利用新媒体阵地,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与普通民众积极对话,融入民众,及时了解掌握民众的不同需求和思想动向。另一方面,要抓住热点事件,准确解读舆论,找准舆论引导的切入点,借助新媒体快速发声,占领信息发布制高点,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做到“早说话,不失语”,疏导网民情绪,缓解社会恐慌。

第三,政府部门要在自我完善和增强服务意识两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网,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完善网络立法,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严厉打击,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渠道传播扩散谣言,危害社会;落实网络实名制,规范网民网络行为,通过对外界环境的约束来加强网络监管。二要保障网民表达渠道的畅通,重视网民的网络参与活动,正视并及时回应网民诉求,放低姿态,认真倾听,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营造和谐民主的社会氛围,使服务型政府深入人心。三要线上线下两手抓,在线上对网民的心态变化进行监测,如发现网民心态变化的异常点,分析变化原因,了解变化特点及规律,制订应对预案,积极引导,巧妙设置议题,引导民众关注话题热点;线下加强公共基础服务,设立网络社区心理咨询室,为患者提供免费咨询,疏导网民的心理情绪。

猜你喜欢

网民心态舆论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还是“看掐架”心态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