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新模式
2018-03-2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逐渐被新媒体所融合,网络、手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从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走上了视频、音频的全媒体传播方式。受众通过互联网平台从接收信息者摇身变成信息发布者,通过手机、网络平台进行评论、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渠道。在这种大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改头换面,对新闻从业人员在技术、工作上也有了更高要求,陈旧的新闻教育模式已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脚步,新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一、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现状
设立新闻传播专业学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对提高实践型传媒人才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从开设至今,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很多问题与困境,急需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解决。
(一)课程设置陈旧化、枯燥化
因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历史短,起初模仿学硕的培养方式,几年下来都没有跳出学硕的模式。课程安排雷同,课程设置较陈旧,并偏向教授理论知识。加之新媒体的出现,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传播方式的改变致使由传统媒体设立的老式课程无法满足现阶段传播人才的需求。
(二)师资力量与专硕教育模式不匹配
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虽文化素质修养高,理论知识丰富,但大部分教师只是校园中的“优秀生”,缺乏媒体实践经验,甚至有些教师从没去过媒体中工作。而研究生课程一般是没有教材的,那么无实战经验的教师也就无法达到新闻传播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三)“双导师制”空想无落实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强调,应当“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师资结构”。[1]但并没有像预想中的如期进行,很多聘请来的校外老师或者是业界老师平时工作繁忙,部分同学只是见过业界导师,很难通过导师进行专业上的教学与指导。“双导师制度”摇身一变,成了“挂名制度”。
(四)实践型课程较少,可操性不强
新闻传播专硕相比学硕更注重实践性,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就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专硕实际教育与培养计划背道而驰,学校和媒体之间的沟通太少,大量学校不重视实践。
二、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于这一教育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还需进一步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保证其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
(一)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新闻传播人员基本的采写编评社一定要把关好,根据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化,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新增新媒体技术应用和操作的课程,针对当下最新市场需求和专业需求来设置课程,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有的放矢。
1.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在实习和毕业评价考核方面,将科研项目、参与省级媒体活动等一起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考核标准,避免单一的关注于学位论文,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2.实践课程设置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形势下,陈旧的学术型教育一定要改革,减少传统媒介、新闻理论知识的课时,避免与本科课程相重合。着重增加专业技能课程以及与网络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关于网页制作、视频的制作与发布等学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应着重提升新闻传播的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较快的成长为业界的业务骨干。”[2]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业务领域的学科教授是对专业型硕士教师的基本要求,新闻院校在招聘实务课教师时应遵循这一原则,不能单一的从学历上衡量教师的水平,还要引进具有媒体工作经验以及课堂效果优异的老师。此外,各新闻院校要培养和引进互联网传播及应用方面的专业教师,要求这类老师要具备洞察和知晓网络新闻传播发展趋势的能力。
(三)彻底实施“双导师制”
学校要与传媒业界工作人员及媒体多加交流,聘请在新闻业界真正具备强大业务能力的传媒人才来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开设贴近传媒实践的教学课程;还可聘请顶级传媒人来学校开设专业讲座,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谈论在媒体工作中的有趣故事。在情况允许下,希望业界导师能够将课程与工作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了解相关职业的动态和需求以及目前新闻传媒业的发展。
(四)提升实践经验,搭建实践平台,充分利用部校共建平台
应加强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新媒体兴起的今天,还需要建立如网络传播实验平台的全新教学平台。“近年来国内各省市宣传部与新闻院校的共建、不同高校新闻学院之间的合作和高校内部跨院系的资源整合,都是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走融合创新之路的可贵探索。”[3]要抓住这一契机,打造实习基地,积极投身于政府、媒体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廖湘阳.全日制专业学位社会认同度测量维度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
[2]李庚.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理论与实践,2015(6).
[3]张淑华.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