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编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8-03-29
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传媒产业日新月异,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智媒体、融媒体等新旧媒体,不断竞争、融合与更迭,改变着媒介环境,也为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编导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融媒体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智能设备走入千家万户,改变了人们的交互方式,也促使着传媒业态的飞速发展。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及自媒体的冲击下,不得不转变思路,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所需。
“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个把报刊、广播、电视这类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终端媒介等新媒体进行互相整合、优势互补,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使其传播功效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打通”是融媒体时代最为显著的创新特色,它消解了传统传播媒介之间清晰的边界。
二、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一)开放的融媒体思维能力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把报纸、电视上发布的内容照搬照抄到新媒体上,而是全产业链的整体融合。从前端开始,要求记者、摄像外出采访时,在确保为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素材的同时,有意识的拍摄图片、短视频,甚至运用手机直播等技术,实现信息实时网络直播。随着媒介功能的颠覆性转变,大数据云计算智媒体的应用,原本居高临下的权威信息发布者,变成针对用户“私人订制”“智能匹配”的提供产品服务者。媒体融合后,报纸报刊发行量、广播电视收视率,不再是评判新闻稿、电视节目优劣的唯一标准,阅读量、粉丝数、转发量等一切数据,将传播者和受众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全网推送、粉丝互动、用户维护,都变成编导们义不容辞的工作内容。
融媒体时代下的编导,应转变思维、改变身份,与时俱进,赋予自己全媒体的理念和思维,以平等的传播方式与用户交流,以全新的传播科技为媒介,变身为一个全媒体营销的策划者和执行者。
(二)原创的内容生产能力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爆炸,内容泛滥,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却极度匮乏。对媒体人而言,任何时代,“内容为王”都是立足的不二法则。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快节奏、高效率、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在手机上阅读长篇新闻报道的平均时间,是阅读短篇文章时间的两倍。腾讯公布的一批企鹅号数据榜单显示,“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环球网”、“参考视频”、“政事儿”等传统媒体的企鹅号阅读量都轻松过亿。
技术使得内容更迅速地到达受众,而内容本身的专业程度、价值高低,才是确保用户粘性的关键。广博的知识、专业的新闻素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团队意识,这些是对于编导的最基本要求,更是确保原创内容的第一生产力。
(三)“玩转”全媒体的能力
融媒体时代的编导,涉及导、策、写、采、编、摄、录、美、播、译、网、设、销等十多种伴随媒体产品生产传播全部过程的执行能力。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能力会有侧重点,但从中可以看出融媒体时代的人才队伍,必然是整体的、跨越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
三、融媒体时代编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培养学生兴趣,加强通识教育
编导涉足行业众多,接触人物广泛的职业特色,要求其成为“全才”、“杂家”,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横求其博,纵求其渊,永无止境,终身学习。这种学习意识和兴趣,不是进入职场后就能自动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学生最初接触编导课程时,就应该由教师变“传授者”为“引导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全媒体编导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会让其主动学习。
编导不仅仅是一个工种的称呼,它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中重要的人才组成部分。现如今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编导专业或课程,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主要针对的是全国各级电视台,然而我国的传统媒体并不是一个开放式的机构,人员准入门槛较高,每年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供大于求。要让学校培养出的编导人才,真正为市场所需。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影视文学创作基础和编导的应用型技能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找准人生目标和自身定位,加强通识教育,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赋予其融媒体的发展性思维,成为有完整人格、能快速接受并学习新事物的通才,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二)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实践能力
国内大多数院校的编导教师,都没有相关从业经历,从象牙塔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所教内容,都是书本上生搬硬套的理论知识,然而编导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市面上的教材理论知识落后,根本无法满足编导教学需求。
如何才能让编导专业的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让学生所学知识紧跟传媒业发展态势,是编导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的关键。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尽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分析,将优秀影视作品项目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项目化具体操作,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优秀的综艺节目,从成片反向思考一档成熟综艺节目的成功之道。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影视城、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参观学习。回校后,让学生分成制片组、导演组、摄像组、演员组、道具组、剪辑组等,由学生整体策划拍摄制作完成校园版综艺节目的成片。让学生从实践中去反思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更好的促进其学习。
(三)以赛促学,注重原创能力
编导不是流水线上重复机械劳动的工人,“创意”是对编导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的要求。策划创意能力是提高影视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激发学生的创意精神和创作热情是编导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挖掘学生的原创潜能,可以从融媒体理念出发,以学分制为评定标准,降低理论课程培养的比例,增加技能实训、项目实作和比赛驱动。让学生成立或加入工作室,以具体的项目驱动影视艺术创作链条,将学校内部的新生入学、毕业展演、志愿者服务等校园活动的整体宣传策划,交给学生,进行实战演练。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同龄人的获奖影视作品,认识差距,了解行业近况,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微电影节、多媒体制作大赛等专业赛事活动,开阔视野,以赛促学。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意能力。
(四)利用新媒体,打造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通过实践作品来检验课堂教育的成效,是编导专业课程实践的实现途径。然而融媒体时代下,编导需要学习完成的并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新闻短片、栏目制作,更涉及到公众号、H5页面、融媒体页面等新媒体作品。让编导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媒体技能,玩转全媒体,变成真正有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才是编导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现如今的九零后、零零后们,本身就对新媒体有着超强的适应接受能力。在人人都是信息传播源的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敦促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以个人或班级为单位建立公众号,要求每日更新,给学生第二课堂的实战实操提供平台。将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信息发布者,锻炼“融媒体技术操作能力”;在单条帖子的转发量、阅读量、评论回复中,培养“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在用户维护、粉丝增加的过程中,增加营销意识,加强“融媒体市场运营能力”。
融媒体是文化传播产业的发展趋势,它给影视人才培养提出了改革要求。学校要培养出契合社会需求的编导人才,就必须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编导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郭芬芳.融媒体时代下的编导该如何自处[J].视听纵横,2017.04.
[2]雷璐荣.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今传媒杂志社,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