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挖掘 求深求新
——关于如何写好通讯报道的论述
2018-03-29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人们喜欢快餐式的短文,千字以上的新闻特别是人物通讯已很少人有耐心阅读,这一现实,使得通讯报道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然而,只要记者肯下功夫,有价值的通讯报道还是能拥有大量的读者的。这个功夫,就是要善于挖掘,求深求新。
一、培养对事物的敏感性
善于挖掘,主要是记者的敏感性,有敏感性才有发现力。敏感性其实是通讯写作中诸种要素中的一种。为什么有的记者觉得无事可写,而有的记者却在写稿中大丰收?这就是发现力的问题。同一件事,有人觉得它很平常,但也有人从这件事中发现了新鲜的敏感的有价值的东西,于是,有敏感性的人把它写成了新闻。
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下岗大潮,而中国其他特色经济开始腾飞,一些中介公司正是这时候开始创建。那些中介在经济潮流中起到什么作用?本人敏感地感觉到这里有新闻可做,于是走进一间青年中介公司调查,并采访了不少到中介公司找工作的妇女。原来,这间中介公司的创办人正是一位下岗女工,她帮许多下岗的妇女联系到合适的工作,那些下岗女工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里面有许多感人的事例,促使我写成了《弱肩顶重负 纤手托新天》,登在1999年8月5日〈茂名日报〉B1版的头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了一些“富而无德”的现象,比如“富翁包二奶”,但他们非常心安理得,家里表面风平浪静,真的是相安无事?职业的敏感性让我觉得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本人通过暗中调查采访,发现风平浪静的下面是一曲悲乐。原来这些富翁的妻子因为没有经济能力,只能委曲求全。透过这些虚伪的现象,我看到了令人感到可悲的本质,于是才写出〈有一群这样跪着的女人〉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新闻职业是一个对从业者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要求从业者目光敏锐,视角独特,必须在众多复杂繁琐的事物中发现其本质。一些看似无关的平淡的事物,如果你通过它的现象,透视其本质,说不定就是“特大新闻”。作为一名记者,耳朵不但要多听,眼睛要多看,手要多记,脑子更要多想。所见与众不同,独具慧眼的观察,突出思维的思考,这样才有新闻素材可用,有东西值得写。
一些记者经常抱怨自己所处的地方小,无东西可写,其实只要对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加以分析思考,还是有不少新闻可做的。2016年,本人在公园散步时,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伴侣手牵着手在漫步,白头偕老,他们是多么温馨。而当今社会离婚率不断升高,婚姻稳定,和谐的家庭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些白头偕老的夫妻不正是社会的正能量吗?于是本人采访了一系列“银婚”“金婚”的老伴,从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结婚写起,一直写到他们白头偕老的故事。一系列通讯报道“老伴”于2016年6月开始在《茂名晚报》刊出,反响非常大,因为里面的情节和细节都描绘得细腻生动,活灵活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爱看。可以说,报道的成功源于在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了其有价值的本质,因此生活中平凡的事成了报纸的新闻,为社会带来满满的正能量。
三、生动传神的讲述
生动传神的讲述,这是针对通讯中的求新求深的“新”而言的。撰写新闻通讯,虽然不用写小说、散文一样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个技巧就是对内容要生动传神的讲述,在事实的基础上要描绘生动,如讲故事。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我们所熟悉的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都是讲故事的名篇。
讲故事的开篇、内文、结尾都要新颖,新鲜。比如2001年本人采写的《“三奇”老伯何文富》(2001年1月15日茂名日报B版),标题一下子就突出了他的“奇”,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读者的“瞧瞧内文写什么”的想法,增强阅读的兴趣,内文更是绘声绘色,结尾耐人寻味,整篇文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篇通讯反响非常大,省报转发,广东珠江台和韩国的新闻记者也来到茂名拍摄老伯的日常生活,奇人奇事闻名海外。
四、层层剖析问题
层层剖析问题是针对通讯报道中的“深”而言的。“深”是当前新闻通讯写作中的大趋势。首先新闻观念要准确,能够按照客观事实变动的本来意向认识真相,而不是以事论事,或者遵循旧思想旧观念。其次是善于反思,承认事物变动的多元性。三是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深层次地观察事物。
通讯报道与消息相比内容更多更繁,只有理清线索,层层剖析,才能做到繁中有序。2012年7月,〈茂名晚报〉开始创办“老茂名”专栏,由本人亲自采写,记者必须到茂名各地寻找“茂名历史名人”以及他们的后人,推陈出新,以新闻角度形式报道历史和其主人公,同时延展到其后人的情况。这类题材其实并不鲜见,但很有新闻价值,如写得不好,它的新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为此,本人采用如电视慢慢延展的报道方法,做到繁中有序,形式灵活,有深度,有文采,从历史角度,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一层层剖析历史,从而悟出历史是一面镜子,时移世易,给今人以启迪和借鉴的作用。
2012年8月3日,“老茂名”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救护孙中山脱险的参军林树巍〉见报,即引起读者好评如潮。此后,“老茂名”专栏成为茂名读者的至爱,从2012年至今仍在创办。2013年,“老茂名”专栏获广东省新闻奖三等奖。
五、结束语
在新闻报道中,短而快的消息似乎比长篇通讯更好采写,但是只要我们做到全方位、多侧面的观察与思考,更新观念,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挖掘,求深求深,就不怕写不出优秀的通讯作品,从而真正发挥新闻媒介的社会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柏铨等著.“通讯写作”,《当代新闻文体写作》[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方炳焯,陈彦等著.《传媒春秋》[M].“中山报史实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3]李东东.《1988年获奖通讯综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