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转型探索
——以《十大会战一线行》为例
2018-03-29
“十大会战”是诸暨市委、市政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工业强市、创业创新、治水拆违、基层基础等十大方面的内容。为此,诸暨市广播电视台在《诸暨新闻》栏目策划推出了重大主题报道《十大会战一线行》,整组报道紧扣“十大会战”这个大主题,深化“走转改”的要求,通过一个个矛盾现场的人和事来实现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转型探索,具体实践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主题 小切口
在以往的操作实践中,对于重大主题报道都是采取大主题,我们一般都是宏大主题宏大操作的老套路,一般情况下就是选定一个主题,由记者出镜打头,然后在一个乡镇找两个采访的点,每个点用上一两个同期,然后面上数据一堆,配上乡镇主职领导的同期收尾。这样的报道形式常用而规范,但缺点就是比较枯燥空洞。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策划《十大会战一线行》之初就明确了一个基本要求——“大主题、小切口”,就是围绕十大会战的其中一个方面,去乡镇找一个契合主题的小故事,把一个小故事讲透,来凸显大主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由中心领导带领骨干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一线,跟进不同乡镇的发展特色提前分类,每个乡镇重点突出一到两项重点内容。采访团每到一个乡镇,围绕十大会战展开座谈,了解他们“最近在做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推进的?”正是这样的对接,让我们摸取了很多的报道线索和思路。
如岭北镇的《两张卡片管垃圾》、安华镇的《攻坚景家坞》、《助跑诸义产业港建设》等一批报道,从标题上就摒弃了过去的传统操作模式,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从垃圾分类、保姆式服务等一个个小切口切入,由此来展示一个个大主题。在我们全年全系列的47篇报道中,每一篇报道都是这样操作,不仅乡镇满意、群众爱看,更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有矛盾 求细节
虽然切口小,但是报道的体量不能小,我们几乎每篇稿件都按照头条的要求来打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围绕小切口将每个稿子做透做实。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主要聚焦在会战中的人和事,选取两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展开,用矛盾和细节来展示干部群众克难攻坚的一个精神面貌,让稿子见人见事,让人物有血有肉。
如岭北镇的《狭路之上破难题》一稿,我们就是了解到他们在城乡统筹大会战中,在狭窄的石东线上一下子有七个项目在做,每天的工程车辆有数十台,各种材料占据了半幅路面,过往司机和群众不方便不说,七个项目部之间都一团混乱。我们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就从群众不便带来的不满、项目部之间的施工不便这两个矛盾点展开,抓到了村干部每天主动到现场上岗协调、监理公司作为第三方协调项目部等一些细节,四分钟左右的稿子没有一句废话,让人看了之后印象深刻。
同样,在工业重镇草塔,我们聚焦工业强市大会战,一家新引进企业因为围墙的位置要填到村民的灌溉沟渠,而围墙不到这个位置消防验收过不了关。《搁浅的围墙打起来了》一稿生动展现了镇村干部努力让渠道改道让围墙顺利施工的全过程,用矛盾和细节诠释了当地干部群众在工业强市大会战中的那种奋斗精神。
三、抓现场 重鲜活
对于电视媒体而言,鲜活的现场通过画面呈现十分重要,也是凸显电视报道特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我们的重大主题报道呈现的都是一些业内俗称为“百搭空镜头”的资料画面,声画两张皮的情况普遍存在。但是在《十大会战一线行》这组报道中,我们因为有切口小和抓矛盾、抓细节这两个大前提的保证,抓鲜活现场就成了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求的是摄像在采访过程中不关机,在不摆拍的前提下多录制现场声,将这些材料大量用于稿子中来替代解说词,同时在采访时也尽量避免站桩式采访,让记者和采访对象都在行进中完成采访,这样一来既有现场感,也增加了鲜活度。
如王家井镇的《大巴车上的“特殊赶考”》一稿,我们记者就是顺着当地组织40多名镇村干部乘坐大巴车沿路察看治水拆违的这个现场展开,抓到了镇党委书记和镇人大主席不留情面的点评、被点评者脸红地头记录脏乱点等鲜活画面,最后捞出了一条“大活鱼”。
综上所述,在重大主题报道的操作实践中,对于电视媒体而言,立足媒体特色,从小切口切入,放大矛盾冲突、做足鲜活现场不失为转型探索的一条路劲。在今后的操作实践中,我们也将继续总结经验,让重大主题报道更好看。
参考文献:
[1]郑继业.试论重大主题报道的“谋篇布局”——以福州台“系列主题报道”实践为例[J].东南传播,2016(8).
[2]吕昀云.电视台重大主题报道的故事化表达 [J]. 传播力研究,2017(9).
[3]李巧玲.浅析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J].新闻世界,2016(12).
[4]朱胜伟.重大主题报道的表达创新[J].新闻战线,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