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中年段预习习惯的问题探讨
2018-03-29巫穗樱
巫穗樱
广州市惠福西路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哲学家、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课堂上的学习就能事半功倍,而对于学生的预习,家长是否配合、是否能坚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家长要做些什么?又应该怎样做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有很多学生在家读课文时总是喜欢“默读”,其实就是用眼睛看一遍就算了,有时甚至只是快速浏览一遍,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就像两匹马并驾齐驱一样,能把孩子的朗读速度带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部编版新教材要求孩子的朗读分为几个阶段:指读——默读——不动唇默读,这个第三阶段的默读就要求学生在“读”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要学会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谁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介绍了什么”等等。
二、自学生字,解决难写难懂的字词
文中出现的笔画数较多的生字,可以先挑出来自己在练习本上多谢几遍。对于一些特别复杂的生字,可以用拆分的办法,把不同的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
其次,多音字、形近字、四字词在检测中也是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四字词语,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最好还能够仿照课文用这个词语来造一个句子。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会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划重点,写批注,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会质疑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或多或少都会关注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这事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例如:描写人物行动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可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在感兴趣的同时,学生必定对这些句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马上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预习时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而思维总是能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
四、分阶段预习
除了对各课的预习外,还可以对一章或一单元预习,找出单元、章节之间的联系,了解知识的重难点,这样做有利于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掌握知识,利用图表进行整理,找出规律和联系。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三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着祖国的壮丽山河进行描写的,都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些都是这个单元的共性。
五、善于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把课文中复杂的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用图形来辅助梳理,让学习的内容更加有条理,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思维导图中首先把题目设计成一个海岛的样子,以切合题目;接着围绕着“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这两个关键词,再进行二次分支,把“海水”和“海底”归入“风景优美”一栏;而“物产丰富”根据地点有可分为“海底”和“海岛”,再把珊瑚、大龙虾、鱼、海龟、鸟蛋、鸟粪放入三次分支,配上简单的图画,这样的一个思维导图,能让学生更高效地记住课文内容,预习更加有效率。
六、自我探究,设计自主预习作业
有的学生能力比较强,在完成了基础的课文预习后,还可进行拓展的预习:比如与课文相关的名著阅读、读新闻报纸;观看科学电视节目;或者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或查文献、或观察、或做实验,或是提出猜想再论证。
“有布置有检查”,对于小学中年段学生来说,可能未必能养成“人人都预习,预习有效果”的程度,因此,老师的检查非常有必要。
1.展示交流问题。展示学生预习的内容和问题,有助于教师把我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一种是小组展示,由小组长组织,目的是展示一些客观的、机械性的问题。组长把学习成果汇报给老师,以便老师能把握学生基础部分的掌握情况。第二种是在全班由老师组织的展示,展示的时候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后进生展示简单的内容,优等生展示思考性强的内容。展示的覆盖面要广。
2.检测。检测的形式可以有复述、检查课本、提问等等。
(1)复述:可以随机点名,让学生简单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分别指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多次复述。
(2)检查课本:看学生圈画课文的程度来判定是否认真预习。
(3)提问:提问是常见的教学手段,老师根据课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大青树下的小学》——如果你在这所学校读书,你有什么感受?
3.激励。对学生采用激励手段是促使学生进行预习的最大动力。可以在全班进行口头表扬;也可以在一个单元结束后颁发小小的礼物等。
预习是上课的准备,每天预习的时间控制在每科10—20分钟时间就够了。学生通过有指导的预习,可以激发自主意识的觉醒。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上课是学生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实现和课内教学的无缝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