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五重”思想贯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2018-03-29张红梅

成功 2018年7期
关键词:于永正习惯笔者

张红梅

邳州市八路镇宋圩小学 江苏徐州 221000

斯人已去,思想永存。全国小语届的泰斗于永正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所提出的“五重教学法”思想却依然鲜活着。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有责任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率真谦逊的品格及求真务实的教学思想,让语文教学卓有成效地开展,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一、重情趣——激发语文学习兴趣,迸发语文学习热情

于老师风趣幽默,他的课也是妙趣横生、魅力四射。从课前交流到启发点拨,从即时评价到课尾总结,无不弥漫着情趣,跃动着灵性,让听课的学生或老师耳目一新、如坐春风。

比如,教学《“番茄太阳”》,在引导学生学习“颊”这个生字时,他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个字跟哪个字组成了什么词,之后再要求学生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又问学生是否读懂了“面颊”这个词,并要求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用手摸一摸老师的面颊。那位学生用自己的一只小手摸了于老师的半边脸,于老师相机开起了玩笑:“我只长了半面脸啊?”学生大笑起来,于是该生又用双手摸了摸于老师脸的两边。于老师趁机解释道:“‘面颊’就是脸的两边,左边一半,右边一半。谢谢这位同学让我知道了什么叫面颊!”瞧,教学这个“颊”字,于老师真是动了一番心思,他通过让一位学生摸自己的脸让所有学生都理解了“颊”的意思,同时增添了学习的情趣,也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课堂上,于老师“亲学生”的举动俯拾皆是、举不胜举,无不让观者动容,心生敬佩。

二、重感悟——培养敏锐的阅读悟性,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和表达,借此培养学生敏锐的悟性。于老师认为,“重感悟”应拒绝繁琐的分析,杜绝教师“一言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语文学习规律,真正将探究、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自主阅读,独立领悟。阅读课文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

于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有时让人叹为观止的。他执教的《草》《小稻秧脱险记》等课文都是非常经典的课例。课堂上他善于用自己娴熟的简笔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用妙趣横生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致。他要求学生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评一评,在引导学生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综合调动学生的感官,唤醒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悟与内化文本语言,理解事物的特点及故事中角色的性格特点,将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于老师教得轻松自在,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听于老师上课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为于老师很会通过创造情趣引发孩子们开怀大笑,迸发语文学习热情。笔者在课堂上也能够尝试运用上面的一些方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教学《螳螂捕蝉》,笔者安排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吴王和少年,在花园里展开了一段对话。通过这样的对话,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锻炼了学生的语感及语用能力。

三、重积累——丰富学生知识经验,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习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而要发扬“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于永正老师认为,“重积累”就是在听、说、读、写及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去感知、贮存、丰富、升华。他认为“积累”,既包括语言和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包括对人生哲理的积累,还包括学习情感的积累。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仓库,让经验与智慧不断丰富起来。

语文教师应强化积累意识,通过不同的途径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积累。比如,笔者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第4单元的3篇课文,其中都有描写泪水的语句,学完其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后,笔者要求学生将这些句子进行阅读比较,感悟泪水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并做好这方面的语言积累与情感积淀。积累的意识在编者的意图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教师要充分挖掘与整合教材,做好拓展学习与积累工作,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四、重迁移——引导学生拓展运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此言强调的是教学要做好迁移与拓展的工作,追求“举一反三、教一得三”的效果,以获取效益最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拓展运用的能力,彰显迁移意识。比如,六年级《烟台的海》一文,中间描写四季景色的部分写作思路相同,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先安排学生速读第2—5自然段,去自主发现作者在构思上“由写景到写人”的规律,然后回过头来指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弄清烟台的海冬天的景色的特点及人物的精神面貌,再放手让学生运用先前学习的方法自主阅读后面三个自然段,找出不同季节海的特点及人的活动情况。在导读的设计上笔者采取了“由扶到放”的策略,这种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消极状态。

五、重习惯——维持学生语文学习动力,追求学习效益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于老师所重视的“习惯”,既指学习习惯,也指语言运用的习惯。对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精彩的演绎。于老师在写字指导中有习惯的培养,在读书评价及问题点拨中也渗透着习惯的培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坚持向于老师学习,注重习惯的培养。在板书课题、生字词语或是板书课文结构提纲,笔者的书写总是一丝不苟、端端正正,力图给学生作出好的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预习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任何学科都要预习。”“读书要学会做标记,作上了标记就表明文章的重点词句或段落,已经引起了你的关注与思考。”“写好的同学反复念几遍,同位互相读一读,别忘了写好细节和对话。”……这些话语都是笔者在阅读活动中对学生读写习惯的肯定与指点。笔者认为习惯培养要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要时刻对学生给予关注与提醒,追求习惯成自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于永正先生在小语教坛上奋斗了四十多年,奉献了四十多年,他凭借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与教育智慧,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感悟浓缩成了“五重”教学法。这一教学思想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彰显了于老师既实且活、质朴自然的教学风格。他的教育思想犹如一面亮丽旗帜,永远指引着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漫漫征程上不懈实践与探索!

猜你喜欢

于永正习惯笔者
上课好习惯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于永正从教年记
好习惯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于永正纪念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