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康德的至善学说

2018-03-29

成功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说德性康德

王 萍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康德的至善学说,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有所影响,如果每一个人都达到至善,那么我们就是生活在大同世界了。当今的经济突飞猛进,可我们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的德性提高,使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感,并有一种为世人奉献服务的精神。德性与个人幸福,甚至与整个社会的幸福息息相关,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使我们成为一个文明大国,并推动国际安全建设。国家整顿打击腐朽文化,弄虚作假不良风气,这个重大责任只有落实到每一个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身上,才能够整体提升社会的文明。

一、实践理性中的至善学说

一个人只有德性和幸福的相加才能够达到至善。至善即至高的善,康德的至善概念即至上的善、完满的善、共同的善、最高本源的善,分别指德性、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伦理共同体、上帝;康德认为德性是善良意志的根本属性,人的德性首先表现为内在意志的善良而非外在的德行。试想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未必是生活幸福的人。

二、如何实现至善

(一)意志自由

自由是实现道德的基础,是达到“至善”的条件。康德的至善学说,使个人致力于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只有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才会有道德,才会有幸福可言。按照最高的道德要求行事,是康德所认为的人真正的实现的自由。一个人的意志达到真正的自由,那么这个人就有选择自身幸福的权利,一个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选择权,那么他才会有道德,有追求幸福的资本。德性法则颁布命令,道德法则要求我们每个人一丝不苟地遵守。[1]一个人的意志自由并且遵守着道德法则,那么可以说这个人的德行好。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意志自律,有着对自己的高标准的道德品行要求,再加上这个人乐于助人,常扶贫救济,可以说这个人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灵魂不朽

康德认为,人作为感性世界中有限的理性存在不会在其现实的有限生命中实现“至善”,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达到幸福与道德完全一致的圆满境界,我们就得假设一种实践上的无限的进步,而这种无限的进步就只有在假设“灵魂不朽”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由于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在现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至善”这一无限完满的境界,灵魂不朽使至善成为了可能。

(三)上帝存在

康德认为,人作为感性世界的存在,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而道德规律是受自由的意志支配的,因此在这个世界上是不会实现道德和幸福的结合。为了保证理智世界中的德性在感觉世界之中有其相应的效果,为了保证德性与幸福都能够得到实现,我们必须假设有一个“上帝”使这两个世界能够协调一致。康德认为“至善是只有在上帝的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假设神的存在在道德上乃是必要的”。

三、康德的至善学说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至善学说,对于当代社会中的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水平都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抛弃腐朽文化,达到至善的境界。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是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未来,大学生的道德德性的高低决定着我们将来社会的文明状况。

我国现今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颠覆了人们对学习无用的认知。大多数企业的招聘人才优先条件是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的。一个人周围的工作生存环境会影响他的幸福感及他的品性。现今很多人读硕士甚至博士拥有着高学历,他们其中也有杀人犯法的人,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着他就是各方面优秀的人。一个人的生存的周围环境的人的好坏,是会影响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大学里,会有的人因为追求成绩高能拿奖学金,选择去作弊;有的人会为了仇恨私下打架伤害他人;有的人会为了赚钱而选择欺骗消费者;有的人会为了拿到钱侵犯对方的隐私作威胁等等很多不良的行为就发生在学校里。有许多人面对专业的选择,我们心里会想哪个专业以后学了之后赚得钱会多,有许多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会看哪个工作赚钱多,离家近,工作单位名声好,而不是考虑自己是否喜欢。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能够改变自己选择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真实的人。我们能够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做一个勇敢面对自己的人,做一个我们能够面对恶意勇敢反抗维护自己权利的人以及能够选择以诚待人并把至善作为自己的道德的最终目标。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终将会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道德水平的提高。我们追求的大同理想社会必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的提升才能实现。

猜你喜欢

学说德性康德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启示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