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若明心 诗意自来
——读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2018-03-29吕纯萍

成功 2018年7期
关键词:乌托邦海德格尔诗意

吕纯萍

广州市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哲学家海德格尔留下极具启发性的名句“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正是引用德国诗人荷尔格林《人,诗意地栖居》中的诗句,一句富有浪漫色彩和哲学意蕴的诗句,却足以概括海德格尔思索一生的起点和终结。从文学角度看,“诗意地栖息”确实是足够浪漫,但现实中的忙碌生存、追名逐利会告诉我们:诗意和栖居存在着极大的矛盾。那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意义又何在?

一、诗意作为“此在”栖居的尺度

现实中人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扰,即便不是这样,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消遣娱乐而迷惑不振。但当偶尔想要为现实找点乐趣,找点诗意,却可能会被当作玩物丧志的矫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而遭到否弃,被当作遁世的梦幻而遭到否定;再或者,人们就把诗意看成文学中诗歌意境而存在。这些都是在进行一些社会定性的语言描述,显然是非诗意的。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中所言的“栖居”并非指人的现实栖居状况,而是指“人之栖居”、“灵魂之安放”,是指“人类此在的基本特征。”

何为此在?即人的存在或人的亲自存在,而并非是存在着的人。海德尔格对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最犀利的否定也正是在此,认为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便是此在,这就不是将人的存在看作一个静态的自然物质体,而是看成一个动态的自然存在过程。既然是动态的存在过程,就不会一时消失,就要讲此在进行存放。而这种存放并非是世俗生活中、动物本能需求上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因为如果将其看成现实需求上的满足也就回到了静态的物质体中,所以此在的栖居应该到达肉体存放的更高层次即精神的存放。但在海德尔格看来,此在的本质是被遮蔽的,具有被迫抛入这个世界的必然性、面临各种未知需而不断筹划并超越自身的可能性以及沉沦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的现实性三个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将此在变得被动、沉沦而无所自知,使得人生的真相被遮蔽、此在的意义被消磨。

如何为此在去蔽?海德格尔认为用语言、用诗意的语言,正所谓“语言同时既是存在之家亦是人之本质的寓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认为,作为真理的对象——物自体本身无法进行自我表达和证实,所以只有通过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实践才能对真理进行检验。同样道理,此在作为一种精神,是人的内在体验或思想,无法直接具象化,但可以间接语言化,即思想听到了精神这种无声语言后,通过有形语言进行外化显现。海德格尔也指出显现此在最为本真的就是诗意的艺术语言,诗意便是“此在”栖居的尺度。

二、诗意见证“此在”明心的自由

人,本该诗意地栖居于这个世界;人,应当为自由而生存。然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被物质化、经济化;发达的科学技术更是成为一种超于人之上的异己力量,成为一种驾驭着人的“座架”,带着人畅游人化的世界,远远地抛弃原生的自然之界,无暇体味真善美之生命理想带给人生的诗意栖居。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中也说到当“我们的灵魂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而消逝”[2]时,此在进入了非感性,此在栖居被理性控制就没有了诗意。

“艺术作为创制意象的心灵活动,其所构制的意象,是一种虚拟的世界,想象世界,意象世界。”[3]在这个意义上,诗作为艺术绝对不可能超越社会历史实践对它的限制,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立法者。因此,海德格尔以艺术和诗引导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回归精神家园的愿望虽然充满诗意,却只是一种审美乌托邦而已。乍看有些许道理但其实不然,将此在的现实栖居作为目的,不外乎又是回到了异化的世界中去,这样看来不仅仅是乌托邦想法,更是一种循环陷阱。仔细思考,“诗意栖居”可能因其烂漫性才被寄寓乌托邦,但其不过是此在澄明的语言存在,本意才是此在明心后的烂漫自由。

否认此在的过于现实理性和浪漫空想,此在“诗意栖居”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澄明心境。生活告诉我们:“掉进雪窝的羊羔最知道阳光的温暖,在苦水中泡过的人才倍知蜜糖的甘甜。”当有了诗意的和审美的人生态度,一切苦痛、烦恼、不幸的遭遇和经历是可以升华为诗意和审美的回味和体悟的。这正是此在栖居的意义所在,更是是人生最美好的存在,即以一种极其乐观、诗意的态度应物、处事、待己。真让人感到踏实;善让人感到安慰;美则让人感到愉快,此在的澄明心境要达到这种真善美似乎很难,但也不是不可求。

让我们“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这或许可以是栖居于自然,背上行囊,越数重山,趟千条河,行万里路,从大自然丰盈博大的美中提升自己,绽放出一枝美妙的精神花朵;也可以是栖居于现世,于工作高楼,远望雄伟建筑,车来人往,凝视夕阳归去,华灯昙现,感受那不用钱买的明月清风,从人世繁杂琐碎的真中审视自己,挥洒出一番有意义的事业;更可以是栖居于生命,在小区假山下,看蚂蚁搬家,在林荫道上,听鸟鸣蝉噪,闲时地将植物的种子植于碗里,静静地等待它发芽,从生命顽强无畏的善中返璞此在,开拓出一生存在的诗性意境。

猜你喜欢

乌托邦海德格尔诗意
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冬日浪漫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被耽搁的诗意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