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新媒体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8-03-29崔俊阁
崔俊阁
一、口语交际能力
Hymes在Chomsky(1965)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一直广泛应用于交际语言教学中。他认为语言不仅有语法规则,还有使用规则,既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使用能力,即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他认为交际能力由可能性程度、可行性程度、得体性程度、出现程度四个参数组成。随后,Canale & Swain(1980)在此概念基础之上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模型,即语法能力、策略能力及社会语言能力。Canale(1983)增加了语篇能力。Batchman(1990)提出了新的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模型,即CLA模型,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欧洲委员会40多个成员国在CLA模型基础之上,历时10年于2001年共同研发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在“语言交际能力”描述中,仍以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为核心。
国内,文秋芳(1999)认为,口语交际能力可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个方面描述。金艳等(2017)认为,我国口语量表的框架结构从口头交际活动(口头表达和口头交流)、口头交际策略(规划、执行、评估和补救策略)和口语文本特征(语言、语篇、语用)三个维度来描述口语交际能力。
依据国内外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及研究对象的特点分析,本研究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词汇、语法、语音、语义、正音)和语言社会能力(即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因素,主要考虑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即语言学习者清楚了解何时何地并且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两个方面。
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瓶颈
笔者对河南省5所应用型高校的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2名从事口语教学的教师进行访谈,调查显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真实语料缺乏,语言输入不足。真实语料是针对母语使用者而言,是他们传递信息、进行人际交往所使用的语言。相对于书面语料的研究来讲,口语真实语料研究和收集目前投入较少,产出也很少。同时,在收集真实语料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限制,如何解决真实语料的录音录像、话题和情景的设置;如何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取、处理语料;如何剪裁真实录音便于学生的练习等等问题,都使口语真实语料的收集和研究困难重重。因此,目前口语教学依然以口语或听说教材为主,偶有穿插网络视频材料。以教材为主的虚拟语料易于传递信息,但难以传递情感、立场,从而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同时,口语体和书面体易于混淆。再者,学生基本上以所学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以听为主,口语练习不足。较好的局面是教师会根据话题和情景选取相关的网络视频资料补充到教学中,但因缺少系统性、数量不足而收效甚微。因此,真实语料匮乏、语言输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原因。
2.教学模式陈旧,课堂参与度不高。英语口语课堂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种情况:其一,由于学生参与度不高或不愿参与,口语课堂变回了听力课堂,教师选取教材中较难的章节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听,试图让每位学生都能听懂每一句甚至每个词汇的意思,结果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教师感到疲惫。其二,教师根据话题内容设置情景,根据情景让学生会话。由于情景设置距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不知如何表达,结果教师被迫一一提问,学生的回答要么三言两语带过,要么直接拒绝回答,课堂死气沉沉。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
3.教学环境不利,语言输出途径匮乏。教学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这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表现具有重要影响(BarryFraser,1986)。BarryFraser曾对教学环境的研究进行梳理,结果发现研究者对教学环境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是学校建筑、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可以是课堂、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等构成的课堂情景;可以是一种班级氛围等。目前,口语课堂的硬件设施大多为普通的多媒体教室,供师生进行口语输出练习,外加一周1-2课时,学生在自主学习教室内利用与教材内容配套的学习软件进行听力输入。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等原因导致的焦虑、紧张、不愿参与口语练习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等原因,导致学生参与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
三、基于移动新媒体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移动新媒体是相对于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是所有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包括微信、微博、各种APP应用软件,以及微视频等信息传播平台。移动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可移动性和便携性。受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接收不同渠道、不同内容的大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因区域差异而导致的信息接收不平衡。其二,易推广性和操作性。易推广性是信息推广方无需花费太大成本接触到成千上万的潜在读者,直接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易操作性指适用人群非常广泛,即对于受众来讲,在互联网环境下,经过非常简单的操作便可选择和获取所需信息。其三,互动性和及时性。受众可以进行即时反馈:对自己观看、触摸、阅读和使用的东西通过发表评论、分享、跟帖、评分或排名等方式进行思考、谈论和交流。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基于移动新媒体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1.拓展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利用移动新媒体,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关注并收集、整理真实的听说语料,与传统教材语料形成互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口语练习视野。可以通过建立QQ群或微信群的方式,共享所获得的语料,教师从整体上对语料进行把关,去粗取精,保证语料的真实性、丰富性和多元性,兼顾趣味性。把精选的语料按不同内容归类,如语音类、听力练习类、趣味阅读类、歌曲视频欣赏类、情景口语练习类等。在拥有丰富语料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安排练习任务,并要求学生把练习效果发到学习群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处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错。如在语音练习环节,要求学生先对选取的语音材料精听、跟读、模仿,提醒学生注意某些容易出错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连读、弱读、重音、意群、断句、停顿、语调等语音知识。随后可以通过APP应用软件,如趣味配音等鼓励学生提交自己的配音作品,教师针对配音作品进行纠错,从而提高语音练习的有效性,为流利的口语表达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
2.革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参与性。利用移动新媒体,革新教学模式,体会英语口语的魅力,激发口语练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高效课堂。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移动新媒体平台进行预习活动。教师在课前把学习资料、学习任务与要求发布到平台上,学生利用课余碎片时间进行练习、提出问题、研究、辨析等。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口语会话;通过视频剪辑的片段,鼓励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口语表达上的不同;进行影视配音、名人演讲模仿秀、歌曲模仿秀等。同时,课前预习是口语第二课堂的延伸,通过学习材料及任务要求的上传,为学生便捷地进行口语练习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同时,移动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交流反馈,既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又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对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移动新媒体革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提问——回答——反馈这样单一的问答模式,改变学生被多媒体视频短暂吸引、浅尝辄止式的课堂参与,改变独白和灌输的教学常态,远离口语固定、僵硬的对话模式,以及课堂参与的形式化和表演化,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阐述观点,在解释、辩论中得体使用英语,从本质上提高课堂参与性。
3.创建教学环境,扩大语言输出。基于移动新媒体,创建了和谐、融洽、开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扩大语言输出。首先,提前基于移动新媒体平台上学习资料的学习,学生对课堂上要教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师生、生生关系的拉近减少或消除了学生怕说错、不会说的心理负担,敢于开口表达。其次,移动新媒体平台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语音、词汇、文化差异等知识,跟读、复述、模仿等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敢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个人观点。再次,利用移动新媒体,可以便捷地获取到相关的语言学习资料,架构真实的口语环境,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除此之外,利用移动新媒体,可以有效弥补课堂口语练习不足的遗憾,学生课后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输入、输出性训练,加大课后的实践量,有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利用移动新媒体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班级规模不宜太大,并且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选取上传的语言材料、制订教学计划、及时反馈信息、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对学生的阶段学习进行科学评估,希望教学管理者能够给予一定的重视。另外,利用移动新媒体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利用移动新媒体搜寻口语练习语料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保证语料收集的丰富性,否则仅仅依赖教师一人或几人之力,只能是无源之水。利用移动新媒体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顺应当前教学趋势的结果,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能充分发挥移动多媒体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