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过密林分及病虫害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及对策
——以朝阳县为例
2018-03-29高鹏飞
高鹏飞
(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镇林果站,辽宁朝阳122000)
油松学名Pihus tabuiaeforrn is Garr,又名黑松,常绿叶乔木树种,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特别是辽宁省辽西干旱山区最重要的山地造林树种。油松木材坚实,富松脂、耐腐朽,是优良的建筑、电杆、枕木、矿柱等用材。油松根系发达,树姿雄伟,枝叶繁茂,不仅是优良的用材树种,还是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的最佳生态造林树种。朝阳县各级政府及林业部门对油松造林十分重视,全县油松造林面积已由原来的百余公顷发展到4.7万公顷,全县28个乡(镇)均有油松成片林木,对改善朝阳县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起到重要作用,已成为朝阳县林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建设内容。
通过实践调查,发现油松过密林分及病虫害对林木生长及生存影响极大,通过改善林分密度,进行积极防治林木各种病虫害,改善林分生态环境,可大大促进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在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技术上,一是封山育林,杜绝人为破坏和滥砍乱伐;二是人为控制林分密度,从林分结构上发挥最佳的水保效益。而林分密度调控是通过研究林分密度与林分生物产量、水保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林分密度调整到一个相对最适的经营密度区间,以充分发挥林分的生态效益,提高林分经营水平。在努鲁儿虎山山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规模地营造了油松人工林,油松林有很好的截流降雨及消能作用和涵养水源作用,也可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主要研究努鲁儿虎山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状况及病虫害即林分结构、树干解析、木材密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等的影响,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条件下林木结构变化、认识林木个体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联系的作用规律,从而可以借助于人为措施合理调控经营密度,优化林分结构,使林分内个体间由于对生活因子的争夺而产生的相互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以期获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油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油松林分存在的问题
油松林分存在的问题:一是纯林比例过多;二是林分密度过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朝阳地区气候干旱少雨,造林树种单一,山区造林树种选择往往阴坡和半阴坡以油松为主,阳坡和半阳坡以刺槐、山杏、沙棘为主。经多年积累,自然形成了到处都是油松纯林的局面。由于朝阳山区土质瘠薄,造林不易成活,所以初植造林密度大,造林成活郁闭后,也不进行疏伐或间伐,逐渐形成过密林分。另外,还有部分山区采用飞播和人工撒播形成的油松林分,林木分布也十分不均匀,造成部分地区株距间仅几厘米,有的甚至一穴多株,如胜利乡孙家店村封山育林区,飞机播种形成的油松林分,一穴多株现象到处可见。严重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经济、生态效益的发挥,其弊害主要表现:
1.1 过密林分发生松毛虫危害概率大
过密的油松林分,由于通风透光性差、林下植被稀少,不仅靠植物为食的野生动物及鸟类极少,甚至连以食植物体为生的各类昆虫都很少,所以林内森林动植物之间不存在“食物链”关系。这种连空气都难以流通的森林环境,恰恰是松毛虫发生危害最适宜的条件,由于鸟类和寄生昆虫稀少,松毛虫危害十分猖厥,林分常常发生连续性松毛虫危害,造成大面积油松林陆续死亡现象。在国有朝阳县六家子、朝阳和东五家子三处林场查看档案资料,其中,从1976年~1996年,这20年间三个国营林场油松林分被松毛虫吃毁787公顷,这些林分都属高郁闭度林分,郁闭后从未间伐过,其中:六家子林场油松纯林被松毛虫吃毁面积26公顷,吃毁前平均林龄15年,林木株行距初植1.5米×1.5米,郁闭度1.0;朝阳林场油松纯林被松毛虫吃毁面积615公顷,吃毁前平均林龄18年,林木初植株行距1.5米×1.5米,郁闭度都在0.9以上;东五家子林场油松纯林被松毛虫吃毁面积146公顷,吃毁前平均林龄19年生,林木初植株行距1米×1.5米,平均郁闭度都达1.0。由此可见,过密纯油松林分,是导致发生松毛虫危害和林木销毁的主要因素。
1.2 过密林分导致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低下
过密的油松林分,由于林木之间互相压挤,争光争水争肥现象突出,竞争结果使林木生长缓慢,主干细弱,自然枯枝偏冠严重,在2006年秋朝阳县胜利乡孙家店村封山区,1984年~1985年飞播形成的油松林分平均每667公顷多达千株以上,林木长势衰弱,主干纤细,树冠窄小,枝干稀疏,针叶发黄,长势病态,林相不齐,如用五级木法划分林木等级,很难找到标准的Ⅰ级木,几百公顷林地根据林木长势都应划入Ⅲ级木以下林木,如再不进行间伐,任其发展下去,很难看到成林成材的希望。如遇干旱年景和强风天气,林木很有发生干枯死亡和风折的可能。所以,不仅林木的工艺利用价值低,其防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也十分低下。所以,过密林分造成了油松林分质量严重下降,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朝阳县东五家子林场曾在努鲁儿虎山和东五家子工区两区,进行了一次油松林分生长抚育间伐与保留初植密度试验对比,经15年后,试验结果表明,在努鲁儿虎山实验区组,经过生长抚育间伐,间伐强度为50%的林地,现林分林木平均树高12米,平均胸径16.2厘米,每公顷立木蓄积180.74立方米,林木生长状况良好,没发生过松毛虫害,而没经过抚育间伐的A2试验区组林分,现林木平均树高8米,平均胸径9.1厘米,每公顷活立木蓄积仅73.26立方米,林木生长状况很差,曾多次发生过松毛虫危害,在东五家子喇麻沟B1、B2试验区组试验结果与A1、A2相同。说明过密林分不仅严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还严重影响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的增长,防护功能和生态效益也严重下降。
2 油松病虫害的防治
辽宁地区的油松树种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树林,品种比较单一,所以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如果遇到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油松就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建设油松林时增加其他树种,形成一定比例的混交林,这样不仅可以防治病虫害,还可以保持水土、增加整个树林的生态防御功能。
一般来说树木的病虫害防治和遗传有关,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小种群油松,可以在减少人为性破坏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植被种植补偿和植被恢复。这样可以加强整个油松遗传变化的多样性,让整个森林的“天然化”变得更高,这对于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都有好处,可以对整个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发挥更好的作用,油松有着很长的生长时间,所以对于油松种群的遗传发生的病虫害,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消除,让植被得以较快的恢复。林场在进行油松的保护时,应该对不同种类的油松种群的基因变化采取动态的保护措施,这样可以对辽宁油松进行定期的资源现状调查,并且能够掌握油松种群基因流动的真实性。在辽宁地区,对油松进行有时间控制的资源调查分析可以尽快的计算出天然树木的蕴藏量,并且可以详细描绘出现状分布图,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护地区的油松林资源。
油松林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可以采用高大林木病虫害防治的经验。具体来说是利用风送和雾化这两种方式来喷洒。目前,国内的高射程农药技术采用液力和风送两种方式,如果有技术条件的林场可以采用航空器材进行喷雾或者用森林灭虫弹。但是这种方式适用于面积较大的农场,所以浪费和污染也多。一般林场会采用树干注射药物的方式进行林区病虫害的治疗,因为用药用量都可以计算,所以这种方法通常污染小,而且精确。
油松四季常绿,其作为一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防风林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培植油松生态林的时候,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在油松树苗的培养初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可以提高整个树林的成活率,给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的辽宁带来福音。油松苗是我国人工造林主要选择的树种之一。虽然它有耐旱、耐贫瘠的优点,但是要提高油松苗的成活率,也需要对油松苗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解,同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减少损失。
3 对策
通过调查和对比,说明过密油松林分不仅松毛虫为害严重,发生概率高,而且林木生长严重不良,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定期实行抚育间伐和生长间伐或透光抚育间伐,每株数抚育间伐强度不要超过1/3(个别过密林分除外,例如飞播区形成的一穴多株林分,可不受规定限制。)。间伐后林分郁闭度不准低于0.7,间伐作业应采取除劣留优、密间稀留的原则,根据五级木分木法,砍除林内的Ⅳ、Ⅴ级木及部分Ⅲ级木,保留林内Ⅰ、Ⅱ级优良木,进行培育,10~12年间伐1次,间伐后实现林内通风透气透光性良好,不仅有利于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能为松毛虫天敌的生存创造良好环境,使各种鸟类增多,实现动植物间良好的“食物链”关系,实现油松林分生态环境和林分各个林龄期的良性循环,促进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徐彩芬,白日新,王娜娜,王蕰喆,包文锐.油松过密林分超强度间伐试验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3,(05).
[2]王立方.油松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J].绿色科技,2013,(08).
[3]马德利.对油松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对策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
[4]袁丽红.浅谈油松的生长习性及病虫害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15,(05).
[5]鲁绍伟,刘凤芹,余新晓,樊金栓,杨新兵,李春平.北京山区不同密度油松结构与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01).
[6]白静,田有亮,韩照日格图,郭连生.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03).
[7]公宁宁,马履一,贾黎明,段吉力.林分密度和立地对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10,(02).
[8]方志国.油松常见病虫害与防治策略[J].现代园艺,2016,(24).
[9]刘凤祥,陈霞,徐丽欣,王丽,钱欣.油松幼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36).
[10]曹建平.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18,(18).
[11]冉啟香,邓华锋,吕常笑,王雪军,张璐.油松林分断面积与蓄积量生长模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05).
[12]王梅,张文辉.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长更新状况及群落结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