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明麦133的选育与栽培要点
2018-03-28谷成林蒋厚良张婕曹红军王波
谷成林 蒋厚良 张婕 曹红军 王波
摘 要 明麦133(苏审麦20170001)是由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浤源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育成,江苏浤源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审定的常规春性小麦新品种。明麦133的株高84.4 cm,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达国家级品种审定强筋小麦标准,正常年份产量6 750~8 250 kg·hm-2。该品种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株型松散,幼苗直立,叶色较深,穗层整齐,熟相好,分蘖力中等,抗倒性中等,对不同生长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
关键词 明麦133;新品种;选育;栽培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6.071
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种植面积达215万公顷[1]。明麦133(原名东麦1301)是一个强筋、高产、抗病的春性中熟小麦新品种,由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浤源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郑麦9023/扬麦11,经系谱选育而成。江苏浤源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审定,2017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编号:苏审麦20170001)。现对明麦133的丰产、稳产、优质等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明麦133小麦新品种在江苏淮南地区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2-5]。
1 品种选育
1.1 育种目标
选育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小麦新品种,亲本材料的选择是关键。首先亲本材料的优点多、缺点少、性状具有互补性,其次亲本材料优良性状的遗传能力要强[6]。郑麦9023属于弱春性中穗早熟品种,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结实性较好,高抗赤霉病、梭条花叶病毒病,中抗叶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纹枯病轻;扬麦11属于春性中早熟品种,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耐肥抗倒性一般,中感-中抗纹枯病,耐高温逼熟,灌浆速率快,后期熟相好。通过两个品种的杂交,打破了有利基因与不利基因的连锁,在后代变异群体中,选择出产量高、稳产性好、农艺性状优良、中抗赤霉病、中熟的新品系。
1.2 选育过程
2008年,以郑麦9023为母本、扬麦11为父本杂交,后代连续自交选择而成。2012—2013年参加品比试验(区号:1301),该品系表现突出,幼苗直立,叶色较深,分蘖力中等,穗层整齐,熟相较好;株高84.4 cm,有效穗483万/hm2,每穗37.3粒,千粒质量42.9 g,全生育期205.7 d,成熟期比对照扬麦20早近2 d。2013—2014年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预试,2014—2016年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试,2016—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2017年12月通过生产试验。
1.3 产量表现
明麦133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2014—2016年度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7 143 kg·hm-2,较对照扬麦20增产4.9%。2016—2017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597.5 kg·hm-2,较对照扬麦20增产6.2%。由此可见,明麦133在江苏省淮南麦区产量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丰产性。
2 特征特性
2.1 植株性状
明麦133属春性中熟品种,幼苗直立,长势稳健,分蘖力中等,株高适中,每穗粒数较多。播期弹性较大,10月25日至11月10日均为适播期,基本苗在240万~300万/hm2,见表1。
2.2 产量构成因素协调
该品种一般总穗数为550万~600万穗/hm2,每穗37~38粒,千粒质量43 g左右。明麦133产量结构较为协调,对不同生长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3 抗性特点
抗穗发芽,抗倒性中等,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感黄花叶病毒病。
2.4 品质较优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结果:粗蛋白含量15.7%,湿面筋含量33.3%,稳定时间9.3 min,达国家级品种审定强筋小麦标准。
3 栽培要点
明麦133适宜在江苏淮南麦区种植。
3.1 适期播种
明麦133在江苏淮南麦区适宜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10日。
3.2 合理密植
每公顷基本苗225~300万,晚播、黏土及低肥田块适当增加播量。种植密度不适宜可能诱发病害。具体用量按公式(1)计算:
3.3 肥料运筹
合理运筹肥料,控制后期氮素用量。注重有机肥的施用,磷、钾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增施基肥,前期重施追肥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品质。明麦133所需肥料用量为纯氮225~270 kg·hm-2,其中基苗肥占60%、拔节孕穗肥占40%,磷、钾肥全部作基肥使用,后期适当喷施叶面肥。
3.4 田间管理
前期争取苗齐、苗匀、苗全、苗壮,搞好冬前及早春化學除草,促根增蘖,保护麦苗安全越冬。根据苗情适施返青肥,及时做好田间排水和化学防除杂草工作,返青拔节期防治白粉病、纹枯病1~2次。后期注意病虫害防治,养根保叶防早衰,实现保花增粒,提高粒质量,抽穗至扬花期防治赤霉病1~2次。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收割,收获后需及时晒干扬净,贮藏于通风干燥处。
参考文献
[1] 程顺和,郭文善,王龙俊,等.中国南方小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张俊灵,孙美荣,李岩华,等.小麦新品种长4738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7):9-11.
[3] 李伯群,余国东,周凤云,等.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应用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166-170.
[4] 谷成林,肖群,金彦刚,等.小麦品种明麦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71-72.
[5] 滕志英,周凤明,解小林,等.春性中熟小麦品种华麦6号的高产表现与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1):256-258.
[6] 欧俊梅,李生荣,杜小英,等.5个矮秆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7(2):3-4.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