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难立地造林综合技术要点

2018-03-28苏丹华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优化

苏丹华

摘 要 在当前的生态建设中,造林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但又有大量的立地条件差的林地因造林成功率低而闲置。积极探索困难立地条件下的营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对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对造林作业设计、整地、优化树种结构、苗木处理、抗旱造林技术利用、后期抚育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为立地条件差的地区的营造林行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生态建设;优化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6.037

1 搞好造林作业设计

按照造林目的和造林的立地条件,搞好造林作业设计,对树种选择、整地方式、施肥数量、种苗规格、种植密度、栽植时间、节水技术以及抚育管理等作出详细的规划设计。在树种选择上,要做到适地适树,尽可能选用抗旱力强的乡土树种造林。在整地方式上,选择节水保墒整地措施。在树种配置上,提倡营造混交林。在初植密度上,适当增加造林密度,按照造林技术规程要求密度的110%~120%进行设计。

2 抗旱节水型整地

2.1 反坡水平沟整地

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完整、坡面较规则,坡度小于40°的宜林地上进行整地。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两米,长不限,死土挖出,活土回填”的方法进行整地,留自然集水坡面,反坡面倾斜度5°~10°。

2.2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是传统的抗旱集流整地方式,适用于土层较薄、坡度大于30°的宜林地。沿等高线自上而下交错排列,修筑似鱼鳞一样的植树穴,相邻两行鱼鳞坑要呈“品”字形设置。把坑面修整成外高内低的反坡状,整理出来的砾石集中摆放在鱼鳞坑外沿。鱼鳞坑的数量根据设计的造林密度确定。

3 优化林种结构

3.1 合理搭配树种

筛选抗旱力强的乡土速生树种,如栎类、刺槐、皂荚、楝树、山杏和山桃等。立地条件极差的可以选择抗旱力强、耐瘠薄土壤的灌木树种,如荆条、白蜡等。

3.2 营造混交林

增加生物多样性,保证林分健康稳定,防止森林病虫害大面积爆发,重点培育乡土树种混交林,混交比例要达到30%以上[1]。

3.3 优化种植结构

经济林与生态林并举,纯林与混交林相结合。在种植层次上,要分层种植、立体经营,形成生态林盖顶,经济林缠腰、药草铺地、路林成行的种植格局。

4 栽植前苗木处理

4.1 浸泡处理

为了提高苗木栽植后的成活率,栽植前,要对不带土球的裸根苗木进行浸泡处理。浸泡时,要根据苗木的数量选择大小适当的坑塘、沟渠、水库等地点,苗木数量较少时,也可以挖坑后用塑料布铺底,灌满水后浸泡苗木。浸泡苗木时,不能只浸泡苗木的根部,而要把苗木打捆后,全部浸泡到水中,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24 h。另外,使用LPA保水剂、抑制蒸腾剂苯酰酸汞等药剂进行处理,对提高造林成活率都有很好的效果。对根系不发达的幼小苗木,浸泡时可以加入生根粉,促进植苗后及时生根,提高成活率[2]。

4.2 根系修剪

根系修剪的主要目的:1)剪修断根、劈裂根及毛茬伤口等物理损伤,加快愈合;2)剪修过长根,防止窝根;3)短截独根、钻地橛,刺激侧根、副侧根形成及萌生数量,促进根系形成;4)有利于侧根系甚至是须根系的形成、使得苗木的根区最大限度地分布于活土层,从而显著提高年生长量。栽植前,对苗木过长的根和劈裂根可以进行适当的修剪。平滑的剪口有利于愈合组织快速形成,提高生根速度、也使生根数量成倍增加;而挖苗、装车、运输、卸车等环节所造成的物理损伤不利于根部的愈合、恢复。

4.3 修枝处理

造林前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枝,可以减少树木水分的蒸发,保持树体水分上下供需平衡,提高抗旱能力。修剪量根据不同树种及景观要求有所不同。较大的落叶乔木,尤其是生长势较强、容易抽出新枝的樹种,可进行强剪,树冠可减少至1/2以上;具有明显主干的高大落叶乔木,应保持原有树形,适当疏枝,所保留的主侧枝应在健壮芽上短截,可剪去枝条的1/5~1/3;无明显主干、枝条茂密的落叶乔木,干径为5~10 cm,可选留主干上的几个侧枝,保持原有树形来进行短截;枝条茂密的常绿乔木可适量疏枝,枝叶集中生长在树干顶部的苗木,可不修剪枝条,只燎叶;常绿针叶树,不宜多修剪,只剪除病虫枝、枯死枝、生长衰弱枝、过密的轮生枝和下垂枝;珍贵树种的树冠,宜尽量保留少剪。树木修剪造成的伤口,应涂用树木伤口保护剂。

5 抗旱造林技术

5.1 使用林业专用抗旱保水剂

林业专用抗旱保水剂具有高吸水性、保水性、反复稀释性、供水性、膨胀性和降解性等特点。在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时,使用林业专用保水剂,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保证苗木成活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可以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

5.2 容器苗(营养钵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适合以裸根苗造林不易成活的困难立地,如山地阳坡、风沙地、旱滩、石质山地、瘠薄山地、石灰岩地、降雨量少的沟壑区和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采用容器苗造林的造林密度低于裸根苗造林密度,最好当天起苗当天栽植,需要过夜的苗木,要集中摆放、淋水、用草帘遮盖。对一年内可以降解的容器苗可以直接带容器栽植,不易降解的容器苗,栽植时要去掉容器。

5.3 客土造林

客土造林是以其他地方的好土更换造林地种植穴或沟内的不良土壤,以改善种植穴的土壤条件,而后进行栽植的一种造林方法。在平原区的粗砂地,山区土层瘠薄、砾石含量大、立地条件差的造林地,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地或盐碱土地区使用此法,可以给苗木和人工幼林创造较好的生长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5.4 径流汇集技术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汇集径流造林,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降水,增加树穴土壤含水量,提高造林地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树穴挖好后,在穴的上坡修V型集水区,集水区下角要与植树穴相通,以使集水区汇集的径流,注入植树穴。集水区要铲平,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集水区外沿修筑土埂,以防径流外溢。在穴的下缘,利用山上现成的矿石材料修建鱼鳞坑,并用泥土填充,以备在雨季能截流地表径流水。

6 加强管理,搞好后期抚育

6.1 地膜覆盖

苗木栽好后浇足水,用1 m2的地膜,盖到新植幼树四周,用土盖好四周和中间部位,达到保水提温和防止高温灼伤幼苗茎部的目的。

6.2 松土除草

可以将杂草堆放在树穴周围,提高抗旱保墒能力;进行修枝抚育,减少蒸腾作用失水;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提高苗木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何武江,李宁,胡丹,等.辽西北困难立地造林绿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3(1):51-53.

[2] 李艳昌,丁永祯,代艳奇.伏牛山砾质丘陵区混交林造林提高成活率综合技术研究[A].平顶山市林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C].2011.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优化
优化问题设计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改善环境安居乐业
“慕课”建设本土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