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感培养刍议

2018-03-28谭小林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读写思维品质语感

谭小林

【摘 要】语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感,其次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训练语感,最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化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感;生活;听说;读写;思维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一幕:面对一道阅读题,有的学生在读完文章后轻松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有的学生看完文章两三遍后还在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作文时,有的学生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文从字顺,而有的学生无从下笔,苦思冥想,即使写出文章也通篇病句。以上种种,究其原因,是学生语文的语感存在差异。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其重要。

首先,生活是语感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由此可见,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对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课余活动,既愉悦了身心,更能培养语感。当读到朱自清的《春》,文中描写春天刚刚到来的词语“欣欣然”、“朗润”、“偷偷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等,描写春雨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笼着一层薄烟”等。对这些描写学生如果没有亲身体会,没有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是很难把握作者那份喜悦之情的。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敏锐的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积累和培养。

其次,语文教学是培养语感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把语文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听说结合,培养语感。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直观的图像可以感受,因此可以通过听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引起感情的共鸣。课前可以举行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读完最后句你能听出作者其中有哪些复杂的感情吗?通过朗读中的重音词“何夜”、“何处”、“闲人”、“耳”等词,联系背景,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很容易体会作者传达出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在听说结合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学生的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在听说中积极感知语感。

读写结合,培养语感。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如教学《变色龙》这课,在朗读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其他学生对朗读效果进行评价,要求联系文中对人物刻画进行。这一教学环节实际是学生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对阅读效果的检验。续写“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是学生自己与心灵对话,是朗读中获得的语感的再现。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最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深化学生语感能力的必由之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的思维,说到底是运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在教学鲁迅《孔乙己》时,我让学生分析后最后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中“大约”和“的确”意思矛盾。这是为什么?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身体状况怎样?经济状况如何?平日里他如何谋生?周围的人对他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历史背景全面深入思考:在那个冷酷无情的社会,一个穷困潦倒、身负重伤而又死要面子的落伍者,死亡是唯一的出路。因此这两个词并不矛盾,更显作者遣词造句上的造诣。像这样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文章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持续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有目的,有计划的展开。强化语感训练,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2]《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读写思维品质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