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2018-03-28王娜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大部分学校仍然存在,由此引发的“品德与社会”课任课教师兼职化,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后果。本文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合课程资源、基于平等师生关系的对话策略、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等策略,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简短朴实的话足以表明儿童的培养有多么重要,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将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国民的整体素质[1]。品德与社会课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却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教学手段单一,效率低下[2]。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有效课堂。

一、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教师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钻研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师课堂授课的重要材料之一,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包含内容丰富,旨在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素养,如果教师不能对教材深刻的认识,就不能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次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因此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再次是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是经过专门培养,具有教师资格证的特殊群体,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引导着学生社会期盼的方向发展[3]。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小学生有着特殊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再考虑教学的目的。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力求简洁具体,不必面面俱到,结合学生实际。课程目标是宏观的,而教学目标是具体的,统领着教学活动,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同时教科书的选择也异常重要,但是先阶段各个省份,甚至同一个省份的城市都采用不同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资源进行重组,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让教学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不同于语数外,更多的是追求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課程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讨论与辩论、游戏体验、问题辨析等,而不是满堂灌或者填鸭式教育,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要下足功夫,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对象加以选择,选择教学方式自身适用的范围和使用价值,提高教学效果。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兼职化现象严重,缺乏专业素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基本是每一位教师都被学校安排教学,根据有关学者在省属小学208名“品德与社会”教师调查发现,专职教师仅仅占到2.88%,兼职教师则占了 97.12%,其中大部分兼职教师带的是语数外课程,表明师资的配备严重不足。这些把“品德与社会”作为兼职课的教师,主要精力还是用在考试科目上,对“品德和社会”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教学效果就受到了制约。课程就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钻研,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制约。同时发现大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师缺少培训,对教材的研究不够,学科理论素养匮乏,影响了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单一,资源缺乏

在日常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凭着一本教科书或者光盘就完成所谓的一学期或者一学年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基本以课本为主,很少补充新鲜知识,也不及时更新知识,甚至出现了敷衍的态度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主体。

(三)教学方法简单

在上文已经提到,根据调查大部分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对于教学的效果并不关注,再加上安全提前下,很多的学校很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或者开放性教学。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小学生都期望能进行更多的课外实践和体验探究学习。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品德与社会”课应该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来选择,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另外要把生活领域的要素要素通过“品德与社会”传授给学生;其次要用好教科书,合理开发教材内容,教师要合理利用教科书,研读教材,合理利用弹性空间,积极地开发教学内容。再次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例如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二)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发挥

教学策略首先要考虑教学对话,例如基于平等师生关系的对话,也是言谈和倾听的双向沟通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持有人格平等的学生观,创设开放的对话空间,构建师生认可的对话规则。其次是教学对话中的讨论行为策略,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和环境,一般4-6人为一组,增加合作讨论的动力,另外要明确讨论主题,指导学生搜集并处理材料,在规则下参与讨论。

(三)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也应用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感悟。

作者简介:王娜(1982-),女,汉,籍贯:山东省聊城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二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建设路小学。

参考文献:

[1]任婕.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以小学品德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A):38-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