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018-03-28周根飞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

周根飞

【摘 要】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并不乐观,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也不到位。在高等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响应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越来越重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长期努力,也是项多方合作的系统性工程。

根据杨晓慧(2015)研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理念探讨、模式建构、课程设置、实践载体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展,对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虽然一直在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来看,其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扼杀了中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只知道学习和兼职,偶尔才参加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等到毕业才到处找工作。有的甚至大学期间从来没有考虑过创业,认为创业离自己很遥远,是别人的事情。

在费菲(2007)的《广州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分析》中提到,目前,该广州地区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还不是很理想。他们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在经营管理能力、创业综合能力、经营管理知识和创业综合性知识等方面的创业教育需求强烈,但大部分大学生对创业仍处于懵懂的状态。

(二)缺乏创新创业所需条件,大学生创业人数少

当前,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根据陆思杰、袁春兰(2014)的研究大学生创业主要面临着三难:一是创业方向选择难,二是资金寻求难,三是压力特别大。

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学生都有非常趋同的看法,即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而,一旦触及实际选向问题,他们几乎就没有确切的答案,由此反映出他们并不清楚创业该选择哪个方向。而“资金不足”甚至是“缺乏资金”也是他们难以跨越的鸿沟,除了希望能从家庭得到必要的资助外,就没有其他途径可寻。关于压力,虽然他们对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已有充分预估和心理准备,在心态上也是饱含正能量的,但在他们眼中,“失败带来的后果难以承担”。同时,“缺乏经验”也是导致他们对创业倍感压力的重要缘由。

很多大学生不具备创业所需要的资金,也不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更没有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的问题。

(三)创新成分少,创业成果与专业分离

随著创新创业教育深入高校,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陆续开设了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与学生的专业教育脱节,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创业的创新比例低,创业成果少,很多创业的大学生更是离开了自己的专业领域。

同时,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却与创业教育分离,工科院校多注重创新而忽视创业,学生多在实验室搞发明创造没有接触创业教育。而经管类院校则偏重于创业教育而忽视创新教育,比如创业孵化园、创业比赛、创业家讲座等都是注重创业教育,而忽视了创新的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脱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这都限制和束缚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致使大学生的创业成果与专业分离。

以上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研究李晓红(2012)、穆亚荣(2015)等人的观点,综合其分析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

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把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当成企业家速成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功利化倾向严重。而且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思想还停留在传统阶段,认为大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和学习专业知识,部分大学生创业成功只是特例,所以没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或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正规教育”外的“精英教育”或“业余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鼓励少数优秀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看中参赛成绩而忽视学生本身意愿和创业实用效果。

也有学校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因为就业困难,自己学校就业率高不需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让大多数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路者”,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以及大学生的发展。有些高校甚至为了学生的安全稳定,禁止在校大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商业活动,加剧了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呈现边缘化、形式化。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导致创业教育成为了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即使添加理论内容也是跟专业学习无关的。高校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容易忽略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将创新创业当成单纯的技巧和操作,难以支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另外,我国缺乏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大纲,各高校因师而异,同样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同的教师讲授的内容差别特别大。甚至有部分高校未设置独立的课程,只是偶尔会请一些企业家或者知名学者到学校为学生作讲座,而且不是强制性的,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这让学生产生事不关己的念头,认为创新教育与自身所学专业无关,便“自觉”回避相关的知识学习,从而远离了创新创业精神的熏陶和创新创业意识逐步形成的环境。

(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教育过程形式化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很多学生虽然有创业的理想和渴望,其在讲座中创业激情的共鸣只是一种表面化、情绪化的教育,没有持续性的作用。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假如缺少专业的指导和持续性的激励和支持,这些轰轰烈烈的活动带来的效果来去匆匆,很难在大学生中形成持续的效应,使学生们空有一番激情而能力不足,无法实现创新创业的理想。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课堂教授和比赛上,应更多地重视实践,例如积极组织管理创新创业社团或沙龙,设计构思一种刊物或报纸,思考和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观点等,都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避免其陷入理论化和形式化的套路中。

(四)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

高校中的大学生都是一些没有接触过社会的人群,其缺乏工作与创业经验,要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必须要有一群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然而,现在的高校老师基本上都是学术型的老师,他们本身就缺乏创业经验,所以更无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他们没有创业实践经验,不熟悉企业运营程序,更多是纸上谈兵,在黑板上跑市场、谈业务、讲金融,没有实际可行性。除此之外,一般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的,老师的主要精力在自己的主修课上,不能给学生专业的指导,从而无法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教师力量的薄弱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软肋,不利于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五)创新创业教育辐射度和受益面不广

近几年,高校掀起了创业教育热潮。其实,我国创业教育仅处于启动或萌芽状态,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创业教育功能的全面辐射。在现有的创业教育试点中,创业教育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方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没有融入到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中。在某种意义上创业教育不是“正规教育”,只是一些利用课外时间空闲时间进行的“非正规教育”的“业余教育”,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这种创业教育的方式的逻辑结果就是创业教育失去专业教育的基础,这样,创业教育只能停留在浅层的阶段,还没有到深层阶段,更谈不上达到精神境界层面。

再者,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少部分学生受益,没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我国的创业教育开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至今才只有十多年的历史。高校组织的创业竞赛毕竟只是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大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其中只能旁观;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构,如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协会等,也都是少数学生能够参加的机构。多数学生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没能接受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未能够接受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进而错失了许多培养创新精神、实现创业理想的机会。

三、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根据李世佼(2011)中描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创新人才明显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这反映出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因此,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管理的创新转变是新时期高等院校的任务。

(一)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人的全面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引导高等院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注重知识的灌输向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转变。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成果和人力资源的调控和培育以及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能够显现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各国都能充分认识到大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被各国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和各省市地区正被大力推进,旨在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并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从职位的谋求者变成岗位的创造者,从而将其创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直接目的是培养创新思维、植入创业基因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2012),通过创业教育教学,可以系统培养学生整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的创业能力。

除此之外,在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创立事业、成就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培养其创新思维、植入创业基因。

四、小结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国际新潮流,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且逐渐被各高校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来说正处于起步阶段,体系尚未成熟,教育实践并未很好地落实,仍需要大力推进。希望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等方面的支持下,能够得到更快速的发展,社会能够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因此,正如李志义(2014)所说,在高等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发展、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2]费菲.广州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

[3]陆思杰、袁春兰.策论大学生创业与天使投资的互动博弈[J].企业经济,2014,(05):189-192.

[4]李晓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05):87-88.

[5]穆亚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改革发展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27):244-246.

[6]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9):119-121.

[7]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04):5-7.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2(4).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