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矛盾因素,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2018-03-28毛宇
毛宇
近年来,问题情境逐渐被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由问题产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若过于浅显表面,则成效十分一般,过于晦涩难懂,则容易阻塞学生的思维通道。因此需要挖掘问题间的矛盾因素,借助知识内容间的认知冲突来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延伸学生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一、旧知脱榫,拓展延伸
新知与旧知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善于利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矛盾因素,把舊知识适度延伸,引申问题情境,获得旧知脱榫后的新知,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内容,并逐渐培养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良好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法”一节时,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多位数的除法运算,于是在讲解除法中商的不变性规律之前,首先让学生们做几道例题:18÷6 ,180÷60,1800÷600,180……0(共2017个0)÷60……0(共2017个0)。前三道题根据基本的除法运算法则,正确答案很容易得出,然而第四道题显然已经超出了学生们已有的能力范围。当发现旧的知识不能够解决此类问题,便会产生认知困惑,于是老师紧紧抓住这种困惑,适时引导他们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观察前三道题目的式子与结果,大家发现了什么?有同学回答说:结果都是3,与第一式相比,第二式被除数和除数分别多了一个0,第三式多了两个0。那么被除数和除数如何变化才会使得除法的结果不变呢?随后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十倍,商便不会变化。接下来依次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时扩大、缩小n倍的练习,逐步完善商的不变性的内容。
以旧的知识储备为基础,抓住知识内容间的矛盾所在,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加速对旧知的消化以及对新知的汲取,从而不断地拓宽和延伸其对知识的理解。
二、观察比较,深化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找寻问题之间的联系与矛盾,通过引导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观察比较,找出问题的关键获得矛盾所在,对此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们认知困惑,从而展开更深层次的学习与研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法”一节时,在进行一系列乘法运算习题之后,对于一个数与分数相乘,此乘数与积的大小关系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于是老师借此提问学生:一个数乘以分数,它的积一定大于此乘数吗?学生们不能立刻做出回答,便引导其将做过的习题集中在一起进行观察与比较,发现乘积的结果与该乘数主要存在三种关系,分别是大于、小于以及等于。那么在不同的乘数组合下,相应乘积的结果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们随后进行深入地比较鉴别,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得到:一个大于0的数乘以小于1的真分数,结果便小于此数,如4×(3/4)=3;一个大于0的数乘以等于1的假分数,结果则等于此数,如4×(3/3)=4;一个大于0的数乘以大于1的假分数,结果就大于此数,如4×(5/4)=5;0乘以任何种类的分数,结果都等于此数。通过此结论,便可以迅速地检验出乘式的结果有无明显的错误。
通过观察比较的方式,能够快速发现知识之间的连通性与矛盾性。借此情境,展开深入地探究与总结,扩展了知识范围,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考虑事物发生的必然因素,学会辩证解决问题。
三、演示实验,激活亮点
在小学数学的讲解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们对数学问题的感性认知,促进对新知识的同化和吸收作用,可以进行演示实验的情境创设,使得知识更加直观具体,暴露其中的矛盾因素,激发学生们的探索兴趣,从而有效地抓住思维方式的亮点。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一节时,在认识了圆的基本组成因素后,进一步讨论圆的面积。鉴于学生们对测量图形面积的认知:用已知面积的单位去测量圆的面积。于是进行演示实验:首先用教学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适当大小的圆形,然后请同学们选取任意一种可行的工具对其面积进行测量。最后发现,对于已知面积的熟知图形,都不能够准确地测得圆形的面积,于是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学生们充满了好奇。既然固定的面积单位无法测量类似于圆这种由曲线构成的平面图形,可以尝试将圆进行分解、拼接,得到面积熟知的规则图形,圆的面积便自然而知了。于是老师拿出已准备好的一张圆形白纸,并将其均分为16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两两相对连接为一排,便近似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经过比较学生们发现,此时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形周长的一半,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圆形的面积公式即为:πR^2。
通过演示实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暴露学生们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激活新的思考方向,纠正、完善其对于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们的思维意识。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讲解,需要通过抓住知识间的矛盾因素,来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旧知脱榫,来延伸学生们的认知,着重培养对知识的观察比较与总结能力,对于抽象的问题,善于利用演示实现将其形象化、直观化,逐步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
【作者单位: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湖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