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困生”转化

2018-03-28马玉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学困生作业

马玉飞

“学困生”作为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代名词,越来越被众人理解和接受;这代表着人们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育者对于学生差异的深层次划分。对于执教者,我们经常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学困生”去进一步提高,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所以在教育行为、决策选择之前,首先要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学困生”的出现,代替了“笨学生”、“成绩差”等违背教育原则的词语,但替代不了教师的认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心理标识对“学困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当人们在给学生的差异分类时,通常忽略了潜意识当中对学生的称谓,当人们给一个学生配上一顶标识后,就不再去发现新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慢慢地丢弃一个坚持进步的学生,这样一个真正的“学困生”便产生了。

(二)家庭的因素。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学校,它给予学生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是心灵成长的土壤。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信心、爱心、责任心,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智力的发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家庭中充斥着谎言、争执、怨愤,那么孩子的心灵必然是残缺的、扭曲的,在集体活动中有着不合群、融入慢等问题。

(三)评价的不合理、不全面也容易造成“学困生”的产生。每个人的智力并不只表现为单一学科的要求,在现实的教育中,人们往往因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而过早地下结论。这种心理现象是极其常见的,结果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二、对“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尽管“学困生”普遍存在,并且比例不是太大,但对每个家庭和个人来说,却是很大的问题。“学困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在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困生”的存在更是不容忽视。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困生”的课堂效率

课堂是“学困生”转化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一刀切”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顺应学生心理,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其也获得“成功感”。

1、优化提问手段

提问是教师获取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的主要手段,那么课堂提问对“学困生”问些什么?怎么问呢?在实践中我的做法是:

(1)在提问中,要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課堂环节,设计不同的问题。“学困生”一般注意力都不集中,要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就要时时处处注意他们,寻找适合他们的问题,提高“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即使回答错误,也不要急于简单地否定,而是要肯定他们回答的可取之处,然后再让别的学生去补充。

(2)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对“学困生”的提问我力求做到:一是问题通俗易懂、表述正确;二是提问中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考和补充的时间,降低其焦虑程度;三是当“学困生”不能回答时,要采取适当的引导,保护其自尊心。

2、优化作业手段

(1)改变作业布置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分层设置练习,使练习有层次,有针对性。新课完成后,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应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2)改变作业评价方式。对“学困生”作业的整体评价一律使用优秀,正确完成给优秀,做错订正后还给优秀。

(二)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倾向,要加强学法指导,教“学困生”学会学习。

1、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指导“学困生”课前预习,首先要从自学课本开始,指导课前预习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本课讲的是什么内容?习题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通过预习使“学困生”对新课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课本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在课堂学习中就可带着问题进行,使“学困生”听课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

(2)课后整理。要培养“学困生”先复习当天的知识,完成作业,最后整理当天的学习内容。

2、学习方法的指导

(1)操作方法的指导。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思维永远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学困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直观形象入手,加强操作方法指导,好让“学困生”在我们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思维。

(2)思考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思考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学习。

(三)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教育优势

教育“学困生”,仅靠老师的孤军奋战,难免形单影只,顾此失彼,因此老师要善于组织和发挥各种教育力量,来增大教育合力。

1、班集体的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集体生活、学习习惯和集体观念。在全班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困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既能受到组织的温暖又能锻炼他们、带动他们不断地进步。

2、家庭的力量。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困生”容易在老师和家长之间游离,如果不加强联系,就会造成管理盲区,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所以家长和学校要紧密联系,共同采取措施,这样就能更好地转化“学困生”。

三、结语

面对“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爱去感化他们,用情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更多的“学困生”得到转化。

【作者单位:霍邱县长集镇禹桥小学安徽】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学困生作业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