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2018-03-28林琴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攻击性玩具学会

林琴

攻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攻击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学习、生活活动,并且在学习与生活中都易表现出精力难以集中,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人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长此以往,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为此我们应当重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发展及控制,以保障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一、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伤害他人或实行报复以获取自己利益的一种行为,也是当事人受到挫折后的一种反应。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大都是攻击性具体行动,如打人、推撞、破坏物品等。它是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

二、引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1.家庭错误的教育方法。在家庭生活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父母都在对幼儿进行影响教育,因此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幼儿有着直接影响。不少父母在体罚孩子时,总认为自己是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实际上,体罚将导致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事情的方式,并在日后表现出对他人粗暴或缺乏同情心,经常性的破坏或暴力行为。

2.家长的溺爱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锦衣美食,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任其所为,都是溺爱孩子的表现。现在的家庭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那么“溺爱”也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家长的过度溺爱导致了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凡事以他为主。如若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便产生攻击性行为。

3.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态度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最早的行为大多通过模仿父母或者其他家人的行为获得。

(二)成人对孩子不当行为的强化和肯定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成人对于孩子不当行为的强化与肯定。然而这又是最为常见的,平日里成人以其占了点便宜就沾沾自喜的心态处世,却不知道这样做的同时孩子会把这些行为看在眼里,放在心上。相反,如果老师、家长在第一时间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如没收抢到的玩具,并且对其行为提出批评甚至惩罚,那么他就会减少今后的攻击行为,避免再次受到批评和惩罚。

(三)孩子的模仿行为

孩子的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当一个孩子以暴力的手段,从他人手中抢走了一样玩具或物品时,被抢夺的孩子便会马上以相同的方法拿回自己的物品,甚至会以此为样学会从别人手中抢夺物品。由模仿引起的攻击性行为便这样产生。

(四)幼儿自身的特点

从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来看,生性好动,好模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情绪宣泄的技巧方法,对行为准则理解不准确,控制能力较差,都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幼儿本身对别人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此时他们又不知如何与同伴商讨借换。于是,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常常有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由抢夺玩具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较为普遍,这是一种需求性的攻击行为。

三、预防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一)环境的创设

1.物质环境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实际上有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即自我中心、占有欲强两大特点。在实际引起的行为中,环境提供的刺激很重要。(1)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是暴风式的,而是潜移默化地产生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活动场所,避免有攻击性行为的图片出现。(2)在玩具材料的提供上,也要注意尽量避免让幼儿接触一些与暴力有关的玩具。(3)另外在一日活动的安排上我们也应当注意各环节之间的紧凑性,并让幼儿明确各活动的规则与要求。(4)多利用日常教学中自由活动时间针对幼儿当日不同行为表现与幼儿简单地谈一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适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周边的环境也与幼儿互动起来,尽可能地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心理环境

环境除了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也会在无形中形成一个重要的心理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这种发出内心的自主性,会使幼儿更好地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会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其实成人的语言无形当中也会给孩子形成一种心理环境和心理暗示,积极、鼓励的话语会像框架,规范着孩子成长的方向。

(二) 情感教育

适当的奖励是特效药。在矫正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及時进行奖励是非常重要的。与经常惩罚相反,孩子希望得到更多拥抱和抚摸。比如可以满足一些孩子渴望而又得不到实现的一些愿望,允许他看一会儿动画片,带他去一次植物园等。经常拥抱、抚摸孩子,不要总是给予批评惩罚,采用循循善诱的各种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帮助幼儿减缓和消除已具有的攻击性。

(三) 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分享能力

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分享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多,住的房子往往都是单人式的房子,缺少了与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互助往来玩耍的机会。也不知道该怎样自我解决问题。成人在这个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在与孩子游戏中注意培养孩子学会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共同游戏等。

(四)加强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

除上述的一些方法外,我们更要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合理宣泄情绪;引导幼儿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调节情绪的技巧;用诉说、讲理、转移注意力、心理位移等的方法合理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抑制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为今后的阶段打基础。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及时加以干预、矫治。否则,会导致幼儿今后同伴交往障碍、社会适应困难,形成不良的社会品质。我们要从源头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从而促进其良好品行逐渐形成。

【作者单位: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后埭小学 福建】

猜你喜欢

攻击性玩具学会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学会尊重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