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让劳技课堂充满智慧的力量
2018-03-28徐勇
徐勇
劳动与技术课堂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创新性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想在劳技课堂上更容易爆发,比如创意设计。为了达到“创新”之终极目标,我们可以从“创意”开始做起。笔者将以一个劳技教师站在课堂的角度,从视野的拓展、视角的确立、视阈的积淀、视线的对接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对学生进行智慧课堂的培养。
一、创意视野的拓展——从散点走向整体,寻找智慧课堂滋长的沃土
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是别人想不到旳、别具一格的、让人惊喜旳想法。“创意”并不神秘,学生身上蕴藏有不少潜在的创意,只需要我们去发现、引导和培养。而“创意”本身,也需要供其滋长的沃土,开放的课堂空间和生活化的融合是它成长的基石。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空间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顺应当今社会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技术、家政等科目都包含若干项目,每个项目本身又具有开放性,有着丰富的内容,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因此更加真实和开放。正是这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小学劳动与技术知识技能,而是对技术体验深层次的理解。教学《立交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活动:与学生讨论交流立交桥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倡议学生也来当“小小设计师”,设计心中最美最壮观的立交桥,并给图案加上恰当的解说词。
(二)寓劳技教学于生活实际
生活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起点,也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归宿。笔者现在使用的苏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材接近生活,较全面地体现江苏特色和特征,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劳技教学中,笔者常常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将教材中的需用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联系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地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生活。
二、创意视阈的融合——尝试设计,推进智慧课堂的生长
教师心中不能只想着要完成教学任务,只需要有成果展示,更应该知道技术永远没有最完美的,只有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中,人类才不停地进步。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激励学生尝试设计,引领学生走过学会生成创意这个门槛,到了门外,自然就可以看到创造整个“门楣”了。
(一)尽情改制,享受创意乐趣
技术技能的掌握如果只是老师的单项输出,让孩子一味地模仿操练,那培养的学生只是工匠。反之如果通过点拨提升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探究掌握知识技能的途径,授之以渔,这样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既扎实又灵活,这样的学生才富有创造的智慧和灵魂。学生收集了部分废旧材料,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创造性改制、利用这些材料,让它们在劳技创意制作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二) 注重探究,折射创意潜能
有效的劳技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注重动态化探究的意识,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把握与化解。聆听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关注学生提出的不同做法,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劳技课堂活动设计中,我通过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评一评,试一试等活动方式,提高劳技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将小学劳动与技术学习落实在具体的活动当中。
三、创意视线的对接——渗透核心素养,赋予智慧课堂的深度
伴随核心素养研究的进展,劳技教师对“本学科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是哪些、具体内涵是什么、对学生成长的特殊贡献是什么、这些素养在不同年级或水平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学生不同素养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是怎样的”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劳技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一)教是为了不教
劳技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身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船篮》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编织技巧和步骤前提下,进入了自主操作阶段。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索,在编织的挑压技术上进行了改进,由原来的“挑一压一”延伸到挑一压二、压三,或者是挑二压三等,并在编织的材料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有的小组用了柳条,还有的用了竹片。我对他们的创造力做出了肯定,不仅表扬他们有创意,还鼓励他们继续创作,怎样能把创造的小凉席改编成其他的作品。
(二)学是为了未来
劳技教师教劳技课,很容易局限在劳技学科,而没有更宽的视野,很可能止步于知识和技能,而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如,有些学校依据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劳动教育与礼仪教育,开展富有中华传统特色的“洒扫应对”活动,效果明显。“洒扫应对”是古代的童子教育的内容,意为洒水扫地,酬答宾客,本是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洒扫”,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应对”则是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养成生活中的礼仪和劳动习惯。劳技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忘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有人说,“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某些知识、分数是不可能带走的,而能带着走的是什么呢?是技能,是創意,是智慧,更是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学生终身,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萌发更绚丽的色彩。如此,劳动与技术课堂也达到了它教学的使命与目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