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领略数学美

2018-03-28张元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规律美的分数

张元

培根说:“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不能见及者,没有一种至上之美是在规模没有奇异之处的。”而这一观点恰恰最适用于数学。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性。它的抽象性为图画不能所表现,初睹不能见到,必须潜心其中才能领略其中“内在的美”。数学美是随处可见的,学生在解题的思维活动中也能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一种左右逢源的通畅感,一种特殊的美的快感。

一、尝试成功让学生有成功感——审美素质的起点

数学美是内在的、隐形的。如何让学生感受数学美,首先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何。因为数学本身存在一些有興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这是数学内涵的魅力,充分利用这一因素,设计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学程序,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让学生不断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成功是需要有契机的,一个适当的机遇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转折点,使他们走上成功之路。被学校称为“不爱学习的瓦特”,因为在父亲的店里得到实践机会使其创造潜能得以发挥,从而获得伟大的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特长的表露和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为其搭建创造的机会。只有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感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为数学的知识习得、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把数学问题形象化,使其问题视觉化,体现视觉中的数学美——审美素质的生长点

小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以便进一步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有些问题直接运用抽象思维就可以解答,而有些题目不能。那就要用视觉思维等多种感官参与,把数学问题形象化才能找出最终的正确答案。

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在离A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两车相遇后仍以原速向前行驶,各车到站后立即返回,又在离B站30千米的地方相遇,问AB两站的距离。

凭借图就容易得到解决第一次相遇时,甲火车走了60千米,而当第二次相遇时,甲乙两列火车实际走了三个这样的路程,因此甲走了60×3=180(千米),可是甲车所走的路程是A、B两站距离加上返回时的30千米,所以A、B两站的距离为60×3-30=150(千米)。(图略)

把数学问题形象化、视觉化,不但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认识到它是一乐趣,得到一种享受,视觉上获得一种美感。

三、挖掘教材内在美让学生体会教材自身美——审美素质的立足点

数学教材自身是一种美——编排美,其中图案的美,以符合儿童特点的卡通形象呈现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受亲切感。它的编排不仅注重了自身的逻辑性,而且兼顾了数与形的联系。更为主要的是,它能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既把一个知识重点按其内容由低到高地划分为几个阶段,使每个阶段的内容有一些重复,又有独立的新内容,不断扩展,螺旋上升,逐渐提高,这就为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本位的素材。如“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样的一个知识递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以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基点,形成知识之间的迁移。在教学时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发现规律,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融会贯通,从而感受数学的学习乐趣。

四、抓住分数问题的对称性,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审美素质的感悟点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一般为:1.找准单位“1”;2.找准对应分率;3.列出数量关系式;4.列式解答。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只要找准已知量相对应的分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他们具有对称性。如下题: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上午将这批零件装在25个盒子里,占总个数的3/5,还余2个,下午将余下的全部装完,正好装了17个盒子,这批零件有多少个?此题重点找准2个零件相对应的分率,即可容易地求出这批零件的总个数。怎样找?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

抓住分数问题的对称性,便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从中悟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感受解题带来的乐趣和快感。

五、注重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到解题的变化美——审美素质的归宿点

在数学解题中往往很多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思维的定势是一种思维的预备状态,在思维不受到新的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和方法去思考。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就是不容易改变思维的方向,不能从多角度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因此只有克服思维定势消极的一面,注重思路的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思路的变化是美的。

如有这样一道题目:一项工程甲3小时完成了任务的30%,照这样计算,甲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这是一道工程类实践运用题,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就容易找到基本的解题方法:(1-40%)÷(40%÷3)=4. 5(天)。此时学生稍加探索“还能找出其他的解法吗?看谁想的方法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不同的解法纷纷呈现:1÷(40%÷3)、3×[(1-40%)÷40%]、3÷40%-3……

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解题思路,探索出新的解法,以达到锻炼和提高学习效力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的过程应该努力让学生达到乐学、想学、会学的目标。

学生只有在数学的探索过程中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内在规律,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内化—运用”这一过程,不断学会学习、不断学会内化、不断自主探索。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学生在充分感受数学学科美的同时,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其自主探索,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数学美的发现者、欣赏者和创造者。

【作者单位:涟水县小李集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规律美的分数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好美的雾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