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理念下的校史建构
2018-03-28温旭
摘要:高校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多元动态”的历史特征。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与义务,凭借“数字人文”理念的指导,对高校发展的历史体系进行人文层面的建构,使之展现更为经济、更具效益、更加实用的形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校史
高校历史,是高校发展过程中各种形式的信息数据有机构成的人文对象。以前,它仅是一个作为参观展览,以充分彰显学校人文底蕴的静态实体。21世纪,高校业务不断增长,发展形势多变(如民办独立学院转设),产生的信息数据数量庞大、结构冗杂,许多人越加注重校史其他功能的挖掘,满足转型升级、科研评估、招生宣传等动态需求。所以,引入图书情报领域近年热门研究的“数字人文”理念,为“动态多元”的校史体系建构厘清思路,是恰切的选择。
一、数字人文理念及其发展
20世纪中叶,“数字人文”(DH)理念从“人文计算”(HC)的运用中诞生。它旨在通过计算机将人文领域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数码表现,对千头万绪的传统问题或复杂多变的沟通策略,进行技术层面的回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者渐渐发现其理念的实践存在单维深入的弊端,如仅应对某个具体的人文领域进行数字化项目建设的攻关,较少甚至从不考量项目完成后,涉及的社会效益的优劣与人文价值的多寡。因此,采用该理念指导高校校史体系建构,即是将“数字人文”研究的维度,更多引向人文层面的讨论,着力回答某个数字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体现、盘活、使用高校历史这一作为人文对象的体系,而不是阐述某个数字技术怎样构建这一体系的机械化过程。
二、高校图书馆在校史构建中的地位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和信息数据的中心源,客观被要求对校史构建提供“数字人文”服务。在国际范围内,尤其中国台港澳地区,多数高校的校史研究和建构团队从属其图书馆,并由图书馆统筹运营。也有如美国纽约大学等14所高校图书馆,专门设立数字人文馆员或类似岗位,或成立相关组织,与校内外其他单位进行业务上的协作,开展构建校史的各项活动。鉴于此,高校图书馆理应肩负高校历史资源建设的使命、发挥人文数据服务的职能,在已成立成熟的数字人文工作机构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学校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安排现有人力、物力、財力,打造集科研、展览、教育、消费“四位一体”的校史体系。
三、高校图书馆在校史构建中对“数字人文”的应用
(一)以专题为导向,建立经济集约的校史人文仓储
历史的分类,不单有史论概念,如时间、空间的分野,还包括史实概念。后者在数字人文视域中,反映在学校历史建构上,即可将采集的历史数据,分为科研发展、教育改革、学生实践等诸多个不同类型的专题。这些数据,分散产生并保存于各业务部门,图书馆可利用DSpace(数字空间)集成系统,按需设计数据专题的采集方案、规则,建立机构式校史人文仓储,指导相关部门直接对所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业务材料进行动态实时的登记导入,固定为史料的信息元数据。该方式,节约了信息储存空间,提高了业务数据提炼成历史数据的效率,方便图书馆对校史进行分析研究、二次开发、参考利用,在应付上级对各种业务的专门评估时,也能随时向考察者提供相应清晰的历史脉络。
(二)基于可视化技术,创建虚拟校史展览场馆
在集纳各种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图书馆可综合利用Web3D和VR技术,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创建虚拟校史馆,利用数据关联模式,发布到网络中,实现24小时开放。应当注意的是,虚拟校史馆的形貌并非只是传统图文影像的简单组合,还必须有360度全景漫游的场景,且场景能同时兼容PC端和移动端。相比在实体馆中运用该类技术或直接建立实体馆,虚拟馆更节约硬件成本和修缮资金,同时打破参观的空间限制,面向如离校学生、兄弟院校、国外校区等领域的受众,凸显展览功能的共时性。
(三)提供人文与信息素养数字交互平台,挖掘校史教育功能
图书馆还可借助校史展览,充分挖掘校史教育功能,为学生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保障。如图书馆可组织新生入学教育,让其在信息共享空间(IC)里,游览虚拟展览馆,透过增强现实技术(AR),与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互动交流,见证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接受人文熏陶,同时教授其如何从校史专题库中检索并获取学校某个重大历史信息的方法,锻炼文献检索能力,挥发“一史二用”的价值。
(四)通过数码手段,生产校史文化衍生品,开创人文消费新业态
现代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民办高校,十分注重商业化办学策略。图书馆可将学校开发为人文消费的试验田,把学校的历史文化、治学理念等元素,融合到工艺品生产中,辅以数码手段,在校园各项文化活动中,售卖如3D打印嵌有学校标志的配饰、公仔等创意纪念品,采用蓝屏幕技术(Blue Screen)提供受众与历史事件合影留念等有偿服务,作为学校盈利创收点,让校史这一精神财富,增值为物质财富。
结语
高校图书馆应把握好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机遇,秉持“数字人文”理念及其在国际图情领域的发展趋势,承担起校史资源建设和服务的任务,拓宽“数字人文”理念在校史构建中的实践维度,在技术创新方面,融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从人文价值方面,反思如何进行校史教、科研功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从“技术创史”到“人文用史”的转化,不断彰显校史对高校发展、地方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斯坦利·费什,王斌.数字人文及其不朽[J].文化研究,2013(04):199-205.
[2]李昌祖.高校数字化校史馆的功能解析及其建设要求[J].高教与经济,2009,22(01):38-41.
[3]田利.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形式延伸发展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03):123-125.
作者简介:
温旭(1989- ),男,汉语言文学专业,供职于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图书馆信息服务部,从事高等教育(人文教育)、图书情报(数字人文应用、图书馆文学)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