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民族复兴的征途

2018-03-28吴承航

神州·上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脱贫

吴承航

摘要:脱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任重而道远,如果说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封建社会时期,我们的先辈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关系到个人的地位与尊严;那么到了中国的近代因为积贫积弱带给我们的是整个民族的屈辱。所以为追求社会的进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脱贫是绕不开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脱贫;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必经之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0多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地少人多,经济、文化发达程度区域性差异很大,国内生产总值(GDP)很大,但人均收入水平却非常低。新中国成立以前,因受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落后与贫困这顶帽子扣在我们的头上已经太久、太久…。当前,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而言,脱贫无疑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征途。贫困人口众多、许多地区生存条件恶劣,这意味着我们为脱贫而付出的努力将是巨大的、艰辛的。但是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言:“中国穷了几千年了,不能再等了……”,为了扔掉沉重的贫困帽子,为了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纵有千难万苦,任何困难都难不到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全体国人将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巨大工程,无先例可循,我们不仅要有科学的、可行的方案,同时应该借助先进的科技工具。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化分析工具,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快速发现、精准定位、全程跟踪。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情施策,用最切合实际的办法和切合贫困户自身的方式帮助其脱贫。充分利用有限的扶贫资源寻求脱贫工作的效应最大化,在脱贫工作中实现精准性、高效性和廉洁性。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依靠他人接济不如自力更生来得踏实。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挥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改变贫困户被动帮扶、救济的心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其意识到贫困的忧患所在,脱贫的意义所在,拒绝贫困的封闭环境,要以社会大背景相联系,突破“世外桃源”的屏障,助贫困户目观四海,耳听八方,要从意识上让贫困户认识到主动脱贫是主要方式,帮扶是辅助措施,激发其内在潜力,帮助其提升自身的技能,改善贫苦家庭、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催化脱贫的可持续性,为迈向小康做充足准备。

脱贫关乎民族兴衰、国运昌盛,是决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全球华人的未来和命运的大事,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共担,全民参与。中国的贫困家庭、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所占的比重较大,发达程度较低,容易引起社會大众的关注,长期以来容易给社会大众造成我国的贫困问题只在农村,不在城市,从而忽视了城市贫困家庭的生存状态。如果因为掌握的贫困信息不对称极易造成在扶贫工作中制定的扶贫策略出现偏差。因此在扶贫工作中还应该重点关注城市的低收入阶层,推动城乡扶贫工作齐头并进,从而实现全民脱贫的目标。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路,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脱贫工作,脱贫工作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给予考虑,不仅要物质脱贫,同时要重视文化脱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脱贫比物质脱贫更为重要,许多贫困家庭及人口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由此导致其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而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群体占绝对多数,如果没有文化上的脱贫,即便是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生活状态有了改善,国民的综合素质也得不到有效地整体提升。目前,国家在脱贫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社会和民众的参与度很高,取得的成果显著,减少了全国贫困人口的数量,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家庭的生存状况,从物质生活方面结束了部分贫困家庭和人口的贫困状态。与此同时,在教育、文化等涉及到提升国民素质方面的工作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文化脱贫,只有这样双管齐下,物质脱贫兼顾文化脱贫,整体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稳定脱贫战果。

脱贫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不仅要帮助贫困家庭及人口解决当前的贫困问题,同时更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关注其下一代的教育、发展问题。当前,我们的教育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差异很大,贫困家庭子女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造成子女接受的教育程度较低。敬爱的周总理曾经说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国家要发展,教育必不可轻。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他是下一代提升技能、加强竞争能力,从而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教育方面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从长远计,要更加关注和重视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否则容易造成扶了这一代,继续扶持下一代的尴尬局面。也只有通过强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家庭的贫困基因,让贫穷逐步远离贫困家庭,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

脱贫,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任重而道远,对于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更当奋发图强,努力拼搏,厚积薄发,为祖国的富强与文明而奋斗。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脱贫
浅析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人文信仰的建构是民族复兴的关键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巴士在线 “脱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