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浅谈中医术语的翻译

2018-03-28殷凯凯

神州·上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中医翻译

殷凯凯

摘要:中医现在正面临走出国门的困境,原因之一便是中医语言在外语环境中难以被理解,中医文化难以被接受,而理解中最大的难题就在于中医术语,因为中医术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很少被翻译出来。结合中医术语的特点,功能对等理论可以为中医术语的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和方法指导,为我国中医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可靠途径。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中医;中医术语;翻译

引言

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这些决策部署,描绘了全面振兴中医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是中医药的合作与交流首先要建立在沟通上,中医由于本身文化的特殊性,不同的学者对于中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好的译文应该有四个要求,他们分别是:第一,达意,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传达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過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第三,语言顺畅自然,易于理解,符合译语规范,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第四,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相似,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中医术语翻译

一、音译法

在搭建中医与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西方医学中以前根本不存在的中医术语,对于这种术语,我们为了在翻译时不丢失它们蕴含的文化意义,避免外国读者惯性思维、对号入座,习惯性地在西方文化中寻找对应词汇。因此我们采用音译法,例如:阴阳这个中医概念,它所蕴含的哲学和医学概念使我们没有办法用一两个词,甚至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接受外来词汇以丰富自身语言。“yin”、“yang”这对词现在已经被西方接受,收录的到他们的词典当中。这也是中医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yin”、“yang”这样的音译处理既达到了“忠实”又实现了“功能对等”。

二、音译加注法

音译法完整的保留了中医的文化概念和蕴含的意义,但是这是建立在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它的文化涵义。当一些读者没有丰富的中医文化背景知识时,为了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一些术语内涵意义,达到沟通、交流,同时也可以保留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时,我们可以采用音译加注法来达到目的。此外一些中药的名称也可以按照此类音译加注法来翻译,例如“当归”翻译为“danggui(Angelica sinensis)”,“泽泻”翻译为“zexie(rhizoma alismatis)”“半夏”译为“Banxia (Pinellia Tuber)等等。

三、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以及句法的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能够完全对等的内容就完全对等,不能完全对等的内容也要大致对等,其目标是做到“神”“形”兼备。主要是为了使得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具有文化共性,并能够让人产生相同的联想。通过直译法进行中医术语翻译,能够有效的表达出原文含义的同时反映出原文的风格,达到更高层次的“功能对等”。例如“活血化瘀” 可以直译为“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for removing blood stasis”、“ 润肺止咳”直译为“ moistening lung for arresting cough” 达到了“功能对等”,目的语读者很容易理解该中医术语的意思。

四、直译加注法

实际上,很多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词汇直译之后容易引起目标语读者的困惑和不解,甚至不知所云。这时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可以减少译文读者的陌生感,又可以有效的传播中医文化。例如:“命关”,指小儿指纹的诊断部位之一,可译为 “life pass”。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理解该术语。我们在直译之后加上了必要的注释:“the distal segment of the index finger of an infant,the superficial venules on the palmar side of which are inspected for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on their severity”.[2]不能完全理解,也能通过后面的解释性文字获得全部信息。

五、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并重组,然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冲破语言的外壳,将其真正的含意挖掘出来。由于文化语言存在差异,在进行中医术语翻译的时候,译文无法在形式上完全保持与原文一致,因此,会采用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来吸引他们。例如中医诊断学中的“数脉”译为:“rapid pulse”,[1](P103)它指的是脉来快速,而不是指医生用手指诊脉,数脉搏跳动次数之意。通过意译的方法,读者完全能够理解和正确把握源语的含义,原文和译文实现了功能对等。

结语

功能对等理论为中医术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作为译者,我们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原文本的特点、原文作者以及目标读者等多种因素,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实现原文本的预期功能,使原文本和翻译文本达到“对等”。作为中医译者,翻译好中医术语,可以让中医更好的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谢华编著,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2]吴连胜,吴奇.黄帝内经[M].YELLOW EMPERORS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山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中医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