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修辞
2018-03-28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确立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营字画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家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得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乌镇上否?他说,都去了国外。因为茅盾的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了修辞的力量。
木心,本名孙璞,号牧心,1927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师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十多部,像文坛突然出现的一个新人,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别致。例如:“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笛。”“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吹来。”——这风,也都是从乌镇吹来的吧?晚年,木心乘风还乡,2011年辞世。
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当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去,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后来相继改造成为农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围墙的废园。九十年代,木心声名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的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建“晚晴小筑”。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后去世,“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手杖等。依然是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人,反而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葉转化成树根处的泥土,大约会想:乌镇还是乌镇吗?我还是我吗?“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这样说,充满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谅解。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淡茶清酒。
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作者汗漫,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3期,有删改)
◆思维导引
文章从介绍两个“乌镇之子”入手,淡化作者的旅游踪迹,突出乌镇的地域文化,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乌镇变迁的思考。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既指对乌镇的改造与修缮,也指乌镇借助两位作家的影响而使江南水乡增添了光彩和文化底蕴。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第一处指的是因为茅盾的小说,乌镇一家普通杂货店被打造成“林家铺子”,“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第二处指的是文化名人木心的故居由“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其著作和人品永远焕发光辉,令人敬仰与怀念。两处“修辞的力量”含义虽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乌镇人对文化的尊重和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