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车王国”与风车村

2018-03-28陈洪澜

世界文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荷兰人风车荷兰

陈洪澜

在荷兰,风车、木鞋、郁金香和奶酪被称为四大国宝。到荷兰旅行,观看荷兰风车是许多游人都很惦记的事情。

许多人都以为风车是荷兰人发明的,其实,人类制造风车、利用风能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关于制造和利用风车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人,他们研制出了水平转动的风车。公元前644年,波斯人制造出了卧式风车。中国人对风车的记载最早是在西周初年,相传姜子牙创造的八卦风轮就叫风车;汉代时也有实用风车的记载。到了中世纪后期,有不少欧洲人开始使用风车浇田、磨面,比如丹麦、瑞典和德国的农夫都相继制造出农用的风车来。1180年法国人还制造出了立式风车。然而,唯独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坚贞不移、世代相传,并对风车的功能进行了全方位的开发研制,形成了传统,形成了规模,形成了效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故而赢得了“风车王国”的称誉。

风车是一种以风能为动力的机械,它的别名就叫风力机。荷兰作为一个临海国家,处在西风带上,一年四季都有西风在吹。细心的荷兰人还做了长期的观察记录,一年之中风速在5米/秒以上的日子有320天,这在世界其他国家中是难得的。荷兰人捕捉到了风的持久能力,并学会了利用这些风力。于是,西风就成为荷兰人的一种可贵的天然资源,他们便使用风车来营建理想的家园。

当荷兰人明白了风车转动能带动机械操作的原理之后,便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风车,如草地风车、小型轴式风车、落地式风车、平台式风车、塔式风车、六边或八边木制顶动风车、圆形顶动风车等类型,既有样式的区别,也有功能上的差异。他们根据抽水、碾米、磨面、制盐、锯木、榨油、碾压毛毡和毛呢等不同生产活动的特点而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风车。由于各种生产活动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所以荷兰人的大脑也经常随着风车不停地转动着。他们相继发明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风车内部插件,比如将风车磨盘变成碾子,将碾子变成磙子,将磙子变成钻子,再将钻子改为盛水的斗子,甚至还把钻子变成切割的锯子,于是就有了磨房风车、锯木厂风车、果酱厂风车、榨油厂风车和造纸厂风车,等等。荷兰人就是使用这些风车实现了人类早期的工业机械化的。

风车将沧海变成良田

土地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荷兰人的土地更是珍贵万分,因为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地方,不仅国土面积十分狭窄,而且有四分之一的土地位于海平面以下。13世纪之前,这块低洼之地湖泊纵横,遍布礁石,难以耕种,因此人烟稀少,十分荒凉。后来在北海打鱼的荷兰人在海边的荒岛上住下来,开始修筑堤坝、围海造田。

荷兰风车的最大功能首先是围海造田。向大海要良田不是件容易的事。荷兰人先是在浅水滩上修堤,慢慢排去堤内的积水,然后在围田内栽种芦苇。芦苇根系发达,可使沙土固化,芦苇长成后在冬天里放火烧掉,来年就可在围田内播种庄稼或牧草了。在围海造田的过程中,为了能尽快将围堰内的海水排干,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抽水风车。在漫长的岁月里,风车年复一年地昼夜旋转着,围堰内的水被一斗斗地抽去,一块块良田便被慢慢地围造出来了。据统计,几百年来,荷兰人修筑的揽海堤坝长达1800公里,共增加耕地60多万公顷。在与大海作长期斗争的过程中,荷兰人既获得了大片的良田,也培養了坚持不懈、勇于奋斗的精神。荷兰人认为,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风车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句俗语被广泛流传: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了陆地。或者说,上帝造人,荷兰人用风车造田。

尼德兰地区在16世纪中期还是西班牙的属地。濒临北海的荷兰省和泽兰省由于发明了风车对木料进行机械加工,造船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量的商船由北海驶入大西洋乃至世界各地。荷兰人先是把北欧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木材运回荷兰,使用风车锯截、解板,加工成各种船只自用或出售,继而又将各国的农副产品运回荷兰,利用风车磨房加工转售。随着各种功能的风车不断涌现,利用风车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工厂逐渐发展起来。他们用风车将造船时剩下的碎木废料进行碾压造纸;用风车从大麻籽和亚麻籽中榨油;用风车将从印度和东南亚运回的肉桂和胡椒制作成香料;用风车将从各国收购来的羊毛碾压成毛呢、毛毡……就这样,在咯吱咯吱的风车声里,荷兰的造船业、渔业、航海业、商业、造纸业、毛织业、麻织业、食品加工业等一系列产业链得以环环相扣并日益繁荣。尼德兰这个世界上最低洼的地方就在风车的旋转声中兴旺发达起来。

随着财富的日益聚集,荷兰人的腰杆逐渐挺起来了。1581年,尼德兰地区以荷兰省为首的北方7省成立了“联省共和国”,因荷兰省在7省中最大,所以被称为荷兰共和国。荷兰的独立在世界史上意义重大,被史界称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他们所建立的共和国被视为世界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世纪,荷兰的海军逐渐征服了西班牙的海军,替代了西班牙在世界海洋中的霸权地位。据统计,当时荷兰拥有商船16000多艘,是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四个国家海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当时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和全世界商品周转仓库,而且一度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

由此可知,风车在荷兰人最初的财富积累过程中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人类社会还处在手工作业阶段,荷兰人的风车就是一种最先进的生产工具。那时候荷兰有风车近两万座,在村头、在河边、在街道旁都可以看到风车的身影。风车日夜旋转,为荷兰人赚下了原始资本积累的第一桶金,于是荷兰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

随着时代的变迁,风车在荷兰盛行了五六百年之后开始走下坡路。由于19世纪晚期欧洲人发明的蒸汽机、涡轮机和电动机技术逐渐成熟,这些新型机械的功能远比风车强大,风车从此败下阵来。荷兰人一方面也采用了新型机械代替风车从事工业生产加工,另一方面国家的防洪水利建设也日益完善,需要排水的堤坝不多了,水坝管理也已经更换成电动水泵抽水,风车基本上被淘汰了。

受到冷落的风车无人维护很快就会腐烂,或是被更换了新设备的人家随即拆去,不经意间一座座风车便从人们的视线中悄然消失。有人作了统计,荷兰过去有风车近两万座,到20世纪晚期仅存千余座,这使一些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情感的荷兰人痛心疾首。怎样才能够守护住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呢?聪明的荷兰人又对风车动起了脑筋。他们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多种风车保护组织,如荷兰风车协会、志愿磨坊主同行会、风车运行协调会、风车研究会等,以保护日渐消失的国宝。这些保护风车的组织逐渐引起了荷兰政府的重视,政府决定出资从农民手中购买风车进行专门的保护,同时又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政策,使那些愿意继续使用风车从事生产的农民得到经费补偿。为了能让荷兰的风车持续旋转下去,一些志士仁人还组织了一批技术人员负责对风车进行日常维护,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他们认为,必须让更多的荷兰人关注风车,喜欢风车,自觉地守护风车,这样才能使风车代代流传下去。于是,他们又策划了一场拯救风车的运动,由国家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国家风车日”。在这一天里,举行全国性的风车庆祝活动,使各地现存的风车披红挂绿全部运转起来,让全国人民像过节一般来庆贺这个美丽的日子。演艺人员在风车日里组织演出;技术人员组织风车维护和技术指导;学术界的风车爱好者们撰写风车的文章、印制各类风车图片资料进行广泛宣传;精于工艺的大师们则利用各種材料设计出风车工艺品供人们赏玩;国家还出资扶持保留风车最多的“小孩堤防”和桑斯安斯这两个村镇发展风车旅游。通过旅游宣传,“风车王国”的招牌在世界各国游客们的心中逐渐树立起来。

荷兰当今风车最多的地方是“小孩堤防”,位于鹿特丹东郊的一个村庄,本名为“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洪水多发的洼地。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有一年洪水爆发,整个村子都被洪水吞噬了,邻村的人们在洪水中打捞起一个木盆,里面竟然有个小孩儿在安睡,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做“小孩堤防”。这个坐落在低洼地区的村子后来使用风车排水,修建了牢固的堤坝,使洪水频发的现象变成了过去的传说。1997年,荷兰人将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群申报了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批文中说:“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网络系统是人工制作的突出景观,它展示了人类的独创性和坚韧性。当地人民依靠发展水利技术和应用水利技术,用近千年时间,建设了这个排水系统,并且成功地保护了这片土地。”因此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荷兰最知名的旅游名胜景点之一,各国游客们来到荷兰都想去亲眼看看“小孩堤防”的古老风车群。

风车村里的露天风车博物馆及其民俗文化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西北郊20公里外有一个名叫桑斯安斯的村庄,号称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风车博物馆。游客通常简称它为“风车村”。

桑斯安斯位于赞斯河畔。踏上赞斯河的大桥,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河对岸的一排风车。

据风车村的村史博物馆介绍,由于赞斯河便利的水上交通条件,这个村庄自16世纪起逐渐形成聚落。最初依靠伐木和造船业组成村庄,随后随着风车的广泛运用,面粉、咖啡、芥末、造酒、奶酪、木鞋、油漆、榨油等行业也相继发展起来。在17世纪,赞斯河畔曾有一千多座风车,让这个富庶而繁华的小村庄在整个欧洲都有了名气,甚至还吸引了沙皇的注意。相传俄国彼得大帝微服私访时还一度在这里的工业作坊里做工。此地制作的面包、奶酪、白醋等食品富有特色。这里生产的羊皮纸名气更大,据说美国的《独立宣言》当初就是写在赞斯河畔制造的羊皮纸上。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兴起,风车后来不吃香了,风车村的风车逐渐消失,如今仅存有十余座——留在景区内的风车仅有五座,其他的分布在村子周边。

保留在赞斯河岸边的这五座风车从外观到功能各有不同。车身有塔式的、箱式的、四棱的、六棱的,塔式车身多是砖石结构,箱式车身有木质的,也有金属材料建成的。风车顶部的叶轮有四翼风轮的,也有三翼风轮的。即便同是四翼风车,叶片的长短、宽窄以及色彩装饰也各有差异。

为了能让风车的叶轮迎风转动,安装叶轮的车身基座都需要建得很高,有的建成两层,有的建成三层,有的风车甚至架在房顶上。

其实,风车村不仅是一座露天的风车博物馆,而且整个村子基本上就是一个由收藏和展示民俗文化的各种小型博物馆组成的。有资料介绍,风车村是受荷兰政府资助的小镇,专门从事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展示,所以有许多荷兰人过去使用过的老物件在风车村里都能见到。到风车村参观,除了映入眼帘的露天风车群之外,还有制作咖啡的老作坊、钟表博物馆、白酒制造作坊、奶酪作坊、面包作坊、木鞋作坊等多家集生产、展览于一体的小型展览馆。在这里,他们不仅将传统的生产方式展示出来介绍给游客,同时也将带有传统风味的产品出售给游客。主人们往往一身四任,既是生产者,也是销售者,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宣传者。在荷兰的四大国宝中,除了郁金香专门开辟基地种植之外,其他的风车、木鞋和奶酪三种国宝在风车村里都可看到它们的原初状态和制作过程。

风车村除了被称为露天风车博物馆之外,还有一家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1994年建成,展品之丰富可与一般县市级博物馆媲美。馆内全方位地展现了风车村的发展历史。耕作的农具、制作海船的工具、居家饮食的炊具、婴儿的摇篮、妇女的服饰等日用杂物都有收藏,并且有制作巧克力、蛋糕和蜡烛等传统工艺的三条生产线用于展示生产过程。馆内还利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本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趣闻轶事,特别是对俄国的彼得大帝为振兴俄国工业曾隐姓埋名在这里做工人的事迹作了介绍。这个故事的细节未必真实,却也为这个村办的博物馆增添了些许谈资。不过这家风车村博物馆也没有忽略自己的特色,特意在馆内辟出大量的空间收藏了三座木制风车。

风车村里有人还将风车安装在自家宅院门前的栏栅上。当然,它已经不再是用于生产的机械,而被制作成一座小巧的景物装饰在院子门口。瞧!它蹲在农家的木屋旁是那样的和谐秀美。

曾有不少游人畅谈在荷兰旅游的感受时将风车村描述为一个童话世界或世外桃源,因为风车村的农家还一直保留着18世纪时的风格,木制的房屋体积小巧,墙壁大多由绿色或蓝色的油漆涂抹,房子上的窗户都用白色的框架,屋顶配以红色或灰色的瓦盖,确实蕴含着浓郁的童话趣味与古朴风情。只要你随意在村子里走一圈,所见到的就是蓝天碧水、花草盖地,清澈的小溪围绕着幽静的农家小院流淌,造型各异的小桥和错落有致的房舍相映成趣。这种宁静、优雅与宜人的景色恐怕就是世外桃源的模样了。

在风车村,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荷兰传统文化的浓郁意味。古老的风车仍然在旋转,似乎象征着悠久的荷兰历史文化传统仍在延续。在村外的原野上,我们看到又有一排排高大的银白色新型风车被树起来了。这些新型风车的样子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关键部件是粗壮高峻的柱子上安装着三叶风轮,形似飞机的机翼。它们不再去干那些单纯地碾米、磨面等杂活,却仍然承载着荷兰人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为荷兰增添了更亮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荷兰人风车荷兰
“小气”的荷兰人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小风车
#毕业一起去旅行# 荷兰人的书香生活:离“天堂”最近的书店
荷兰人这样惯孩子
纸风车
瞻仰三黄风车庙
骑行荷兰羊角村
小风车,转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