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
2018-03-28黄凤海林令超
黄凤海,林令超
(日照市中医医院脑病三科,山东日照 276800)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神经病症,有着较高发病率,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闪电样、烧灼样、刀割样等难以忍受的疼痛,每次持续时间为数秒或数分钟,且反复发作,对患者健康和生活、工作造成极大影响。当前,临床上一般应用西药治疗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但易复发,整体效果不甚理想,且长期用药可能导致耐药性[1]。近年来,中医针灸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有着良好效果。该文主要对该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治的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进行研究,剖析针灸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门诊接治的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症状、神经学等检查确诊,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纳入标准:(1)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年龄>18 岁;(3)意识清楚,可正常语言交流;(4)对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肝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病症、合并其他脑神经病变及过敏体质等患者。该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患者编号,再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3例。其中,研究组:男24例,女19例;32~68 岁,平均年龄(42.5±2.3)岁;病程 10 个月~7年,平均病程(3.2±1.2)年。 常规组:男 26例,女 17例;30~67 岁,平均年龄(41.9±2.2)岁;病程 8 个月~6 年,平均病程(3.0±1.3)年。2组患者基本信息、病情、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该组应用西药马西平片 (国药准字H11022279)治疗,初始用量 100 mg/次,2 次/d;依照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调整用药量,但不得超过1 g/d;在患者疼痛基本消失之后减量,并维持300~600 mg/d,连续治疗1个月。
1.2.2 研究组 该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应用华佗牌毫针;以太阳穴为主穴,以下关、合谷、温流、百会、印堂为辅穴。具体操作:应用28号毫针;自太阳穴入针,沿颧弓下透往颊车进针约2寸,进针时手法要缓,动作轻柔,自太阳穴往颊车进针,如患者有明显酸胀感,则意味着镇痛良好;然后平刺百会穴约0.7寸,顺鼻根向往印堂位平刺0.3寸;斜刺风池穴时应以患者眼球中心为主要施针向,深度在1.0寸左右,再手法捻转提插,针感以眼、脑为中心。再对对温流、合谷分别捻转提插,直刺下关穴1.5寸左右。每次针灸需留针20 min左右,间隔2次施针,1次/d,30次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应用VAS法评测患者疼痛改善情况,0~10分,评分越高表示越疼痛,并掌握疼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改善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
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效果评价[2]:(1)治愈,自感疼痛晚期消失,VAS评分≤1分,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2)显效,疼痛基本消失,VAS评分≤3分,随访3个月内复发,但发作次数降低50%以上;(3)有效,疼痛明确缓解,VAS评分3~4分,发作次数降低25%以上;(4)无效,疼痛改善不明显,VAS评分>4分,发作次数降低25%以下。总有效为治愈、显效及有效之和。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以 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疼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比较(±s)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相关指标 研究组(n=43)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3)治疗前 治疗后疼痛程度(分)疼痛发作次数(次)疼痛持续时间(s)7.10±1.02 13.20±2.27 63.19±8.25(3.78±0.80)*#(3.03±0.31)*#(19.24±2.73)*#7.08±1.14 12.87±2.16 62.87±2.07(4.11±0.24)*(6.27±1.34)*(34.10±3.68)*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完成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常规组的 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在治疗中研究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常规组出现5例头昏,1例皮疹,发生率为13.95%,均自行消失,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慢性神经疼痛综合征,无明显病因,临床普遍认为和洗脸、咀嚼、精神紧张等有关。临床病机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是因供氧三叉神经发生动脉硬化引起出血,三叉神经受变异血管、小血管瘤的颅骨孔压迫、牵拉等刺激神经与半月神经节,原发脱髓鞘疾病致神经纤维脱髓鞘,导致神经节内细胞消失,最终刺激达阈值而引起三叉神经中枢兴奋爆发,引起距离疼痛[3]。传统中医将三叉神经痛纳入“偏头痛”“面痛”等范畴。中医病因为头面部阳明、少阳受阻发病。
当前,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以止痛类药物治疗为主,卡马西平是首选药物。虽可短期能有效缓解症状,但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传统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针灸能通过刺灸穴位达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作用,而气血通畅,病症自然缓解。从该研究结果看,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组总有效率达到95.35%,高于西药治疗常规组的83.72%,且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可有效改善症状,缓解疼痛,有着确切效果,且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