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艺节目的发展及创新路径研究
——以《我就是演员》为例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综艺竞技影视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浙江卫视作为卫视综艺王者之一,从引进韩国竞技类综艺节目《Running Man》的饱受争议到不断进行的本土化改良创新,坚持传递社会正能量,一步步将“撕名牌”的经典游戏发散到社会中的普通团队。相对稳定的受众和已成型的“兄弟团”综艺团队形象已经证明了引进节目的本土化试验成功了。

选秀类节目打开了我国综艺真人秀的大门,在之后的综艺节目市场竞技类节目依旧是热度不退。只是竞技的内容和竞技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演技”作为“pk”的主要内容。在流量当道的市场选择中,能够勇敢站出来接受考验的演员已经是值得褒奖了。但如果真的被这样的观念占领,那影视剧市场的底线只会越来越低,流量剧流量明星在粉丝的保驾护航下无从进步,最终只会被新的流量创造者替代。长此以往,年轻人失去的是自己的精神偶像,而中国影视行业失去的会更多。本文讨论《我就是演员》的节目形式、节目意义,并将对节目内容简要分析。更期望她不仅是一档成功的原创综艺,同时也是好演员的试金石,影视行业从业者也能通过这档节目发掘好演员为行业发展贡献真正的力量。

一、竞技核心机制不变,内容聚变带来新体验

(一)节目核心的思考与确立

从第一季《演员的诞生》到第二季更名为《我就是演员》,名称的改变体现出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在第一季节目收官后的反思和对节目初衷的再次考量。参与选手基本以专业演员为主,因此“诞生”这个主题不是很符合节目的核心内容,演员们参与节目一方面考验演技,另一方面也是接受专业评审团队的针砭。因此,这是一个通过舞台与影视化创作过程证明自己“就是演员”的节目,节目也在播出的过程中接受了外界对于节目的反馈,最终对节目内核与节目价值更加明确清晰。

(二)节目赛制的本心与创新

两季在赛制内容没有太大变化,仍维持每期三组竞演选手,除固定影视片段演绎外,导师还可出题,选手进行即兴表演。小组胜出选手与导师进行影视化拍摄竞演,胜出者进入分组赛,分组赛胜出选手进入导师战队。再互相竞技,最终选出十二强竞技选手。再进行“十二进六”的比拼,六强选手争夺前三席位,最终评选出本季节目总冠军。

从比赛赛制上看符合一般选秀综艺的规则,演员在初期选拔都会经过相对公平(竞演时常、演员角色、影视片段改编后情节合理性都是影响演员发挥的外部因素)的选拔,外部客观因素虽然不可控,但也在另一侧面更好地反映出演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该节目不同于一般选秀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导师加入竞演,在《演员的诞生》第二期开篇影视化片段《西游降魔》的拍摄中,选手翟天临挑战导师刘烨,并挑战成功直接晋级加入刘烨战队。在此片段中翟天临的表现的确更胜一筹,专业点评部分即可娱乐总裁、制片人陈乐一针见血地直接指出刘烨左手婚戒让她“出戏了”。虽然只是小的细节,但作为镜头前的演员承载着角色的戏剧任务,每一个细节都应是精雕细琢过的。这样“挑刺”的点评实际是善意的提醒:演员无论在何时,只要在镜头前都将自己置于放大镜下,一举一动因“为戏而生”。相对而言,章子怡在《演员的诞生》中第七期因为造型要求不达标,没有进行影视化拍摄,张雪迎直接晋级。这些细节虽然不排除创作团队的炒作宣传,但观众心里始终会有评判的标准。

另一个创新是第二季《我就是演员》的赛制突破:除了导师点评外,加入了一线导演点评,这对演员、观众、从业者都是非常有利的。在影视化拍摄阶段,由一线导演、知名编剧操刀。使得整个影视化演绎质量较第一季提升了一个层次。由陆川导演,李非编剧,改编自文晏导演作品《嘉年华》的影视化短剧《女儿》在章子怡、韩雪、李兰迪的演绎下让观众不仅看到了一个片段,也通过11分钟的短片看到了一个故事、两家人的矛盾纠葛。演员对台词的处理和对细节的演绎都使各自的角色在最大程度上饱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章子怡扮演的母亲将隐忍与痛苦深埋在心底。面对女儿,坚强的近乎残酷。在韩雪饰演的小新母亲找上门并试图以金钱解决一切问题时,章子怡的一句:“我也许过得不够好,我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买不起我女儿。他若真要给我点什么,我只要他的狗命。”一句台词,顿挫的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神态处理直逼人心。好的对手总能激发演员的更大潜力,韩雪在章子怡的强大气场下没有丝毫逊色之处,想说服小雯妈妈(章子怡饰)收钱了事的坚定被韩雪演绎的人物肢体语言、台词弱化处理,人物的“可怜、不易”将目的掩盖得不露痕迹。在劝说无望时,本已是羞愧、绝望各种情绪集于一心,用慌乱的动作掩盖自己都鄙视自己的浓烈情绪。李兰迪饰演的小雯则是用眼神与简单的肢体动作把人物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片尾处,小雯从背后抱住母亲,两个人物位置关系的设计将女儿的形象丰富化,观众看到了一个可以给母亲精神支撑的女儿形象,让人尤为动容。

在不断改变加强节目内容的过程中,这档节目更向着专业化、类型化的方向发展,相较第一期的剪辑混乱、戏份问题引发网络热议的种种负面话题,第二季已有了明显成长。涉及争议问题基本都与演员在舞台演绎中的比重有关,第二部分将做以简要分析。

二、台上“番位之争”折射行业现状

(一)争议问题呈现质的变化

在《我就是演员》的播出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较之第一季有了质的变化。第一季中,网络热议话题的争议都集中在郑爽、黄圣依等演员的演技问题上。第二季围绕节目的热议话题慢慢转变为对演员演技的讨论与肯定。

(二)演员的泪水是为行业的未来而流

从杨蓉、王媛可、斓曦等女演员的内心流露中,整个行业要做的是应该反思,为什么大批的30+女演员即使演技过关形象不错,却也无戏可拍?其实答案很简单,影视行业对于快速发展的娱乐行业来说是巨大的淘金池。流量决定了资本流向,人气、新鲜的形象刺激着粉丝经济的畸形发展。不久前编剧汪海林还曾在微博发文称“一辈子不会和像蔡徐坤和迪丽热巴这样的演员合作……”。随后引发的粉丝口诛笔伐自是意料之中,但真正要从业者该思考的不是谁对谁错以及粉丝的素质问题。而是,作为从业者如何在逆流中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三)好内容是发展的永动机

从《2018年中国综艺行业报告》呈现的数据报告来看2017~2018中国综艺市场规模达到270亿以上,增长速度平稳。在政府扶持并鼓励原创综艺,并不断引导正向综艺内容的前提下,在用户精神消费需求的不断刺激下,网络视频平台需要创建更多的文化内容满足观众的精神娱乐需求。这些迹象表明国内综艺正逐步由学步阶段走向风格化、类型化、专业化与娱乐性兼具的良性轨道上。

观众需要的不仅是新鲜的面孔与年轻的气息,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形象与优质内容的电视节目。这也是《我就是演员》被英、美、加拿大等国购买版权的主要原因。观众在舞台上看到不只是演员、演技的比拼,更是一群人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并为之流汗流泪的身影。价值观的导向是节目魅力的核心,好内容是行业发展的永动机。

三、成绩已成过去,革新脚步永不能停

在《2018年中国综艺行业报告》中,我们通过数据调查不难发现平台对内容的需求量是巨大的。网络视频平台用户数量从2011年的3.25亿到2017年增至5.79亿人次。网络视频使用率占74.5%,已成为主要网络行为之一,在需求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又是从业者的新挑战。

综艺革新面临三大主要趋势:

(1)原创+正能量传递:节目核心始终是社会中的人,正能量、公益性的节目将会是未来综艺发展的主要方向。

(2)专业性强、定制化节目:针对观众兴趣分类的细化,综艺节目的内容将会在专业性和目标性上做更详尽的划分与定制。

(3)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综艺获得好口碑的主要原因是观众在娱乐同时获取了知识,也获取了精神力量。所以节目核心价值观与特色内容总要先行。

猜你喜欢

综艺竞技影视
影视展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竞技精神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影视风起
影视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