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交思政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当代高校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中,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新媒体环境的形成让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学生们对这种“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现象也非常认同。为了提升思政工作质量,高校教师应该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充分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辅助工作展开。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获取渠道增多

媒体产生后不断发挥着信息传播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高校生是网络和社交媒体最忠实的使用者,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更具“自我性” “同步化”和“隐秘化”,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媒体平台,网络信息发酵时间被大大缩减,每一个人都可以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信息内容进行解读和评判,众多社交软件也为匿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甚至对谣言产生了放大和助推的效果。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使高校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思想观念,这对他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有影响,也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

(二)传统价值取向受到干扰

新媒体兴起后,各大网络媒体平台也应运而生。以微博为例,微博的初衷是将博客内容精简,以更加简短、灵活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个人生活。随着微博用户的逐渐增多,微博的作用也从分享生活逐渐转变为了信息集散地,更出现了许多以此谋生的专业博主,他们的每一条微博都会被大量的粉丝关注、转发,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被传播扩散,会造成极大范围的影响。大学生是微博用户的主力军,这种互动性、参与性极强的方式深受大学生喜爱,也埋下了安全隐患。新媒体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但是其传播内容却真假难辨,其中包含的价值取向并非全都正面积极,如之前火爆社交平台的“读书无用论”,这样的观念对于思想不坚定、价值观未成形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误导作用,更有居心叵测者通过狡辩引导错误观念,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煽动和“道德绑架”。

(三)教师地位受到威胁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许多网络课堂的兴起填充了课堂教学的空白。许多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非常抵触,却极为热衷在网络课程当中学习知识。大学生日常生活网络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移动端的发展更加大了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等软件的产生就是新媒体的移动性和社交性有效结合的实例,这些平台的产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社交方式,学生们能够随时将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表达出来,对其中的佼佼者更是极力追捧。大学生对虚拟社交的热爱和新媒体意见领袖的信任日渐加剧,这些都使传统的教师、辅导员队伍受到了冲击,教师们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受到了极大阻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既能够成为接收信息和受教育的对象,又能够成为传播信息和开展教育的主体。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对策

(一)规范渠道,健全法规

新媒体发展迅猛,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完善,不能够跟上市场的变化,这也导致了网络乱象丛生,出现很多的不实信息并产生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网络信息平台,从信息来源处和渠道方向上进行把控。

高校生在网络活动中会使用许多的社交平台和网络软件,从中获取和转播信息。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不仅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沟通、指导,更需要对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进行监督,要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活动进行把控。由于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和发展的主力军,生活当中处处是网络社交的痕迹,网络生活化成为常态,许多网络中的活动、观念也参与到现实生活当中,学校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要让学生明确网络行为的底线,制定明确规章制度并严格管理。一旦学生出现越界行为,马上进行教育指导,一定要通过制度规范让学生养成健康上网的习惯,对于网络上的负面、不实的信息要具备自我筛选和屏蔽功能,更要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二)运用新媒体引导正确观念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极大冲击,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方法和观念都过于传统,许多老旧的方案已经不适用于当代,也无法满足高校生思政工作的根本要求,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成效,也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要加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质量,就必须实现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新媒体的产生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既然高校生热衷于从网络渠道获取信息,那么高校思政工作也应该从这一方面入手,将高校生表现出的这一特点加以利用,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要积极营造自己的社交平台,可以通过建立公众号、微博、论坛、贴吧等形式来进行信息传递。这些平台都是高校生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活跃性极高,高校可以通过打造自己自媒体账户,通过网络窗口来实现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网络中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引导的作用。青年学生还处于较为热血、激进的年纪,情绪波动相对较大,也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从众”心理较强。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除了使用已有的社交平台外,还可以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可以构建一个兼具学生管理、教学信息传递、文体娱乐、创业就业、心理咨询、网络社交功能的网络社区,将本校学生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通过网络社区的互动性、服务性特点更为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求,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学生每天要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是对这些信息中传达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却缺乏判断,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去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在高校建立的微博和公众号当中,可以根据热点信息,编辑软文或者视频,将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通过这样更具趣味性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取得的成效一定远超于死板的教学。高校思政工作深入网络社交当中还应该要充当好监督者的角色,有许多不法分子借助网络匿名性这一特点,发布谣言、传播负面思想和扭曲的价值观念,对学生造成了深刻影响,思政工作人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同时还应该对网络舆情进行关注,要及时掌握舆论动向,对本校学生中出现的不和谐声音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积极引导本校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打破刻板的教师形象

许多学生在产生困惑或困难时会因为“面子”和自尊心而羞于向熟人提起,网络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拥有隐藏个人信息的能力,许多学生甚至更倾向于向陌生的网友求助。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网络平台当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平等的网友身份对学生提出建议和指导,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恋爱问题,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对教师有天然的抵触和惧怕心理。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主力是各院系辅导员,但是辅导员在不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下也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因此打破刻板的教师形象,建立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推动思政工作进行的关键。新媒体时代为构架更友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平台,辅导员与学生可能同时是一个社交软件的用户,二者可能同时评论了某一热门新闻。新媒体的使用使教师与学生的交际圈和生活范围实现了重叠,二者可能同时对一条信息进行了关注和追踪,都认同其中传递出的思想观念。这些都为辅导员和学生拉近关系,成为朋友提供了可能。辅导员可以在网络中与学生成为朋友,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挥思想观念引导的作用,当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干扰时能够及时制止。

总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改变。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应该要依托于新媒体的力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不断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形式,将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传播,达到思政工作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交思政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社交距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