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视阈下节气知识对当代农耕的影响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农耕节气农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一套时间认知体系,农民按照物候、天文、气象对一个太阳年进行划分,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农事活动。华夏人民自数千年前起,农历一直沿用至今,它不断指导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正因此,我国劳动人民对与农历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知识有着深厚情感,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应用更是充实了节气文化的内涵,帮助其在当今乡村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节气知识对现代农耕生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少数的几个农耕文明起源地之一。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良好的农耕环境赐予了华夏人民无穷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便是祖先们在日常生产作息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再由一代代归纳总结,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流传至今,影响甚广。在如今现代化机械化普及的农耕生产中,农民们也同样会受到“二十四节气”规律的影响,据此调控着农作物的耕作以及收获时间,以求利用“老祖宗”的智慧,让自家的粮食达到最大产量和最优的质量。例如现在我国东北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立春阳气转,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短短的一句话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农耕知识,将节气与生产要领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其中:“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则代表着春季的开始,它标志着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万事万物开始复苏,地温慢慢上升。但是在大面积处于寒温带的东北耕区,“立春”并不代表可以马上播种了,因为当地受寒冬的影响十分持久,所以这句谚语只是在提醒东北人民需要准备好播种的工具、种子、肥料、农具等,表明一切农事活动可以准备开始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是河南省南阳地区的“打春牛”习俗,就是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的古老民俗农耕文化。“打春牛”习俗据说自西周时期就产生了。在《礼记,月令》中记载:每逢孟春之月,天子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以后相沿成俗,朝野官民都共同遵循,至今已有3000多年。还有江浙一带如今流行的:“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这代表江南人民真正播种的时候到了,错过好时节作物就不会长得好。这些谚语俗语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农民对“二十四节气”在应时、取宜上的遵守,并且还结合了自身的实际状况,避开了普遍性的误差,找寻到更好更适宜的方式,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二、新媒体对节气知识的宣传

在当下新媒体传播时代,人人都可以做信息文化的传播者,并非像在传统媒体时代时,主流媒体仅仅传播大多代表了“官方”的意志,进行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这种官方的发声有时并不容易被人民群众所认可。而微博文章、微信公众号、贴吧帖子这类新媒体应用记录的更多是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和经验总结,比较容易引起大家共鸣并取得信任。像是微信公众号“节气与生活”创作的《时·物》系列文章中,主要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与故事,讲述气候食令,恰当的作物耕作时间。除此之外,作者还会推荐给读者每一个节气最应吃的美食,最适宜出行的活动等,带领读者们全方位领略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魅力。而且在公众号每篇文章的末尾处都显示有与作者互动的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二维码,这样不仅收获了大批量的“粉丝”支持者,还更好地传播了节气知识,令人印象深刻。

基于这样的传播优势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发展,现在的农民大众也同样可以在手机电脑上看到有关节气农耕知识的详细叙述和其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这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喜爱“二十四节气”,认可“二十四节气”,以当代最有效的方式,不断丰富其内涵,更好地将其传承发展下去。

三、新媒体宣传对现代化农耕的影响

众所周知,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传媒介入困难,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供给和需求均有不足。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想要走向市场,更需要准确及时的科学信息来指导生产,提高效益。因此,新媒体传播作为一种新生的强大力量,则在传播农业科技以及农业其他信息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在调查过大量的微信、微博平台数据后,笔者了解到现阶段直接关乎农耕与节气知识的文章和帖子并不多,人们还是主要了解节气与“养生”和“美食”的相关内容。但是一旦有关乎农耕指导的内容,主要浏览收藏用户年龄则普遍在35~55岁之间,符合当今我国农民群众的普遍年龄。经实地调查后得知,现下一大部分农民群众会根据老一辈们“口口相授”的节气知识挑选恰当的日期进行作物耕种,但也的确由于年代的久远,记忆的偏差缺失以及传承的不到位等因素,很多具体的介绍和解释也变得模糊不清,没有说服力。而新媒体们的宣传推广在这时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农耕知识的文章经各方审核后推送出来,其必然经过作者详尽的资料调查和官方的认证,由此经过确认的知识介绍和总结恰好弥补了口头传承节气知识的错误和遗憾,在做好二十四节气这一优秀文化宣传的同时也让其可信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农民群众再根据科普节气知识博主的指导,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地条件,顺时顺势地进行作物耕种,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机械化相结合,实现文化与生产的双收双赢。

四、结语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由此衍生出的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农耕知识。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农耕智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支撑着他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抗争自然,并从中获得丰裕的馈赠,顽强地生活下来。由于社会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乡土生活已经和我们渐行渐远,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功能也逐渐减弱,但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社会功能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特别是二十四节气成功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关乎新媒体农业信息资源的不断研发,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将会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让社会大众广泛参与进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行动指导。利用新媒体形式传播古典文化,会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知识智慧。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下“二十四节气”知识对现代化农耕的指导作用虽绝非个例,但也着实不够普及,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在借助新媒体来保护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二十四节气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农耕知识也同样可以助推新媒体发展,据此让双方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农耕节气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耕初体验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