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与超越: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模式*

2018-03-28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个性化政治思想

李 靖

党的十九大对发展大数据和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大数据等重大技术为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如何直面大数据时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摆在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要积极适应这种新常态下的变革,努力探究大数据思政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善于总结并提炼可遵循的经验方法,以改革创新的理念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不断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增强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常态

1.全方位育人新常态。在高校大思政全程育人的目标下,大数据时代促进了社会资源与高校教育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元化育人的大平台。除了第一课堂外,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学校或教师的QQ、微信(公众号)、教学APP、M OO C等获取学习信息,在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形成大学生能力训练和素质拓展的平台网络化,助推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大数据时代对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大数据素养,掌握一定的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术语,熟悉教育教学新要求,不断提高在大数据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智慧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2.资源开放共享新常态。教育资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缺乏,这已成为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挖掘丰富的数据种类,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重组,形成了多样性的教育资源。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与网络平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借助新兴的网络教育社区、教育博客、“众创空间”、创客教育网等平台,教育资源在网上进行了共享,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与地域的概念。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迅捷的数据计算,能够快速地反映校园生活世界,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状况,既有利于发挥个性化教育教学,更便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这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必然成为新常态。

3.个性化教育新常态。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最大的缺陷是忽略个性化,现有的集体式、大班式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于教育和服务的个性需求。而在大数据环境下,学校教育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模式从传统课堂的大班教学向个性教育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能体现其个性发展的迫切性,通过校园生活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判断、关注倾向和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而能了解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动态和发展方向。通过这些数据和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实施学生个性化教育,教师对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具体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的这种师生行为交互信息的分析和反馈中,不断地改变着现有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教育模式,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的个性化教育。

4.预测精准化新常态。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捉摸不定,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是可以做到精准预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动态获取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性格等有效信息,并根据其发展变化规律,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及时进行研判和前瞻,准确预测大学生未来行为发展变化的态势。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不确定性事件或突发事件,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属性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其思想和行为等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及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预测。

5.智慧校园管理新常态。智慧校园指的是以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感知环境为基础、以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平台)为载体的,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智能环境。智慧校园的建设,将基于大数据平台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坚持“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强调构建一个对教学、科研、校园生活和管理的数据采集、智能处理,为管理者和各个角色按需提供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教学、学习的智能化服务环境。依托智慧校园建设,通过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对师生人员、资源、环境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实现在海量校园数据的基础上挖掘出与学生行为习惯、学习特征、兴趣偏好等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的原因探析

1.数字与数据:大数据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可见,大数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迅速发展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带来改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大数据时代环境下,依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路径,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网络系统平台,高效、智能、个性化等成为智慧校园管理的特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是接受教育、被动教育的传统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从学校传统教育模式向智慧教育模式的改革,依托在线教育、校园社交网络等平台,运用声音、视频、文字、图像等各种交流工具,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交流,为满足学生对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求,线上线下立体互动、个性化教育等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逐步成为主流。

大数据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式,如何在保留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循序渐进教育方式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正是由于大数据时代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并由此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

2.个性与多样:制度教育向个性化教育发展是内在动因。教育的本质是促使每个个体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思维带来了大变革,大数据时代为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实行的是一种制度教育,其特点是班级管理、集体上课,教师按照标准化的教材和教案,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统一地灌输和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个性化,其后果必然会影响人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严重制约人的创造性。大数据环境下,依托各种大数据技术和综合服务平台,教育的本质必然回归到促进学习者个体的发展,促使教育模式从传统课堂的集体教学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个性教育转变,实现大数据与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常情况下,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班主任或辅导员)面对的是众多的教育个体,很难注意到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而数据随时记录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或所遇到的生活事件,从而形成海量的个体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教师能够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容地对每个个体实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1];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成为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在强大的大数据技术和综合平台的支持下,智慧教学、个性化学习和需求正在变为现实。学生利用在线选课、跨校选课、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正是由于个性化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成为智慧教育的必然趋势,由此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

3.模糊与精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必然选择。在人类社会知识的产生和传播中,相对于自然科学的“精确”,社会科学常常被称为“准科学”。人们对社会科学的这种“模糊”的观念可说是根深蒂固,但是,大数据时代将会彻底改变这一传统观念。数据是对信息的记录,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记录,这种数据会随着人类的记录、测量和分析范围的扩大而激增,形成海量的多样化的“大数据”,为社会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源,从而可以测得更准、计算得更精确。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乃至工作方式的改变。一方面,海量的个性数据使教师能及时迅速地掌握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状况等深度难以处理的问题,使教师更能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层次、类型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与问题,更容易获知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使学生更加认可、理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另一方面,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精准地预测学生的思想行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而数量巨大和种类丰富的数据信息使深度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成为现实,使预测学生的行为成为可能。由于所用样本的差异,大数据追求海量的全部数据而不是以往的样本,在分析拥有全部或几乎全部数据的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量越庞大,系统纠错和自我完善功能越发达,它们可以聪明到自动搜索最好的信号和模式并自己改善自己。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一切都可以“量化”,改变了我们以前的通过因果关系了解世界的方法,彻底推翻了人类以前探索数据的方法,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要求我们培养数据意识,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确观念。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的模式创新

1.大数据的立体互动育人模式。一是开展立体互动式教学活动,强调全员育人。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课程教师都应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程“讲授+课件+教材”的平面教学手段和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拓展为立体、多层面、多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营造立体化、交互式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如,建立微信公众号、组建班组微信群、学生QQ群、邮箱、手机信息等课外联系渠道,与学生保持课外联系,及时回应学生的思想疑惑,对社会热点难点做悉时引导,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抵制互联网负面消息和负能量影响。二是建立线上线下立体互动模式,加强全程育人。大数据环境下,利用高效快捷、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大数据平台,使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成为可能。“互联网+”与大数据平台其实就是由“线上”和“线下”两方面组成,线上学习是线下课堂教育的延伸。一方面。教师线上的启发、设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提问、发言;另一方面,线下课堂集中讨论,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分析、引导,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线上质疑”与“线下教育”相辅相成的立体互动教育模式,加强了师生与时空的交互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开展大数据的第二、第三课堂,重视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依托大数据,高校开展的自由性、开放性、多选择性的校园课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开设了以服务为核心、以个性发展为目标、以互动为特质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是对高校第一课堂课程的延伸、补充和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达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综合性教育效果,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使全员、全程育人得以顺利实现。

2.大数据的智慧管理模式。一是高校去“行政化”,强调协同运作。一直以来,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不彰,办学自主权得不到保证,同时,高校机构职能界定不清、管理作风官僚,这与高校本应具有的学术优先、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大相径庭。以人为本是智慧校园管理的核心理念,通过大数据提供的综合平台,利用感知、数据分析和网络等技术,实现以面向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管理的智能服务为目标的智慧管理。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从过去以管理学生为主,转向更加侧重为学生服务、提供帮助、解决困难为主。各部门通过大数据综合平台整合服务资源,既有助于消除部门壁垒和隔阂,也有助于降低行政和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2]。二是校园管理智能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大数据,更加主动地贴近学生和服务学生。在技术上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一卡通、移动定位、视屏监控等感知技术,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质疑和求助,使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各职能部门通过遍布各处的智能设备能够源源不断地将大量的信息数据收集起来,使校园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能够被有效地感知和监测,以实现校园的智慧管理。三是全面建立综合性平台。大数据综合平台是智慧校园管理的核心载体,依托校园社交网络、在线教育等平台的支撑,大学院系和各职能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团委与学生会的微信公众号、社团微信(博)、班级微信(博)和QQ群等建立和完善之后,现实中的校园生活及学生的思想动态便在网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反映。“网上校园”将通过“智慧校园”与广大青年学生之间构筑大数据沟通平台,辐射形成学校管理者、职能部门、教师员工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智能化服务环境。

3.大数据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一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大数据源于师生的生活、学习行为的信息化、数字化,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互联网技术,生成、积累的海量的思想行为数据。从服务师生的角度,以师生校内生活为核心,整合校内各种生活服务资源,拓展校外生活服务资源,打通公共生活服务和互助生活服务,构建“一站式”智慧校园信息化生活服务空间,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而动的校园信息化生活服务[3]。二是建立资源数据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智慧校园下的大数据技术和综合平台的拓展,采集的各种信息和资源越来越丰富,就必须得建立资源数据库。资源库建设目标之一是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将各院校重点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有序地集中起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在建成后,实现各专业资源库能同时满足在线访问达数万用户之众的需求[4],因此,校际之间、班际之间进行网络互通,网内各个单位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三是健全共建共享机制,确保全程育人。大数据环境下教育资源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并且越来越丰富,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全面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资源数据库建设是一项有序、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促进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正规有序,实现资源整合,搞好顶层设计。要制订出台教育数据管理办法,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

4.大数据的精准预测模式。一是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收集信息是做好大学生突发事件预测、预防的前提,通过各种大数据综合平台了解学生的状况、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定期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工作的重点及解决的办法。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是突发事件预防的必要条件,可以帮助在早期及时识别和发现突发事件的征兆,快速果断地处理,从而达到预防目的。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猜测和谣言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建立预测方法。大数据的预测主要是基于现有的分析数据,根据数据的发展规律和传播力度,综合评估趋势和状态。通过运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预测,根据危害程度和高校的控制能力,可以将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分等级,分析突发事件危害性和影响程度,得出预测结果。然后根据结果综合分析威胁的程度,最后得出威胁发生的几率,得出预测报告,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危机管理和信息评估。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的目的是以大数据技术为媒介,利用大数据系统综合平台,通过制定预案、危机预警分析、危机处理等一系列步骤和行为,达到有效预防危机、及时处理和消除危机等目的。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而健全的危机管理体系,要通过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局性公关维护模式,监督危机管理中各种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情况,及时稳定社会情绪,获取舆论支持,预防或减轻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5]突发事件信息的评估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预案的制定,影响到高校管理者的部署和最后的决策,在危机发生过后,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高校的控制能力,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评估,科学地界定突发事件的级别。同时,依托舆情监测系统提供的互联网基础数据,重视危机处置意见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相应修订危机公关预案。

5.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一是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实施个性化培养的基础。信息和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资源,实现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是要了解学生需求和发现学生的个性。通过教务系统(选课)、图书馆、学生处、团委、后勤集团、心理咨询、党建中心等不同职能部门的数据,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人通过教育管理掌握的学生信息,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微博、QQ、微信、手机、各种论坛等留下的使用痕迹,深度挖掘这些数据的关系,就能获取对学生真实需求和思想动态的认识。二是建立个性化服务平台,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学术研究平台,通过各类专家报告、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学术科研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搭建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开展个性化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各种技能和素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三是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实现个性化教育过程监测。当前各种“微”平台已成为大学生沟通、联络、聚集的重要方式,通过将学校官方的微媒体,传播正能量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健康的思想,形成上下和谐的思想舆论导向,牢牢占据网络思想高地。同时,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网络保护意识,提高识别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垃圾和精神污染。

猜你喜欢

个性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