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中的文化价值
2018-03-28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主旋律电影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属于人类思索的电影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我国健康发展的电影范畴。不管是由实践或理论,还是界定指标上,主旋律电影的概念依旧不成熟,其跟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等的联系非常密切。只有明确主旋律电影中体现的文化价值,才能够明确主旋律电影的文化价值走向和发展趋势等问题。
一、主旋律电影中的文化价值体现
(一)主旋律电影中民俗文化价值的体现
我国民俗元素在主旋律电影中的灵活渗透,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受众的青睐。在集体赏影条件下,复杂多样的民俗声音、画面等被感知,能够激发受众对这种生命活动的感悟,也可以激发其进行想象和联想,从而让受众形成文化认同感与情感共鸣。
一是受众认可民俗文化具备的审美结构。民俗联系了人、事,其具备相应的感性形式,倘若在大屏幕中被摄录或捕捉,那么受众可以先体会到其外观形式。除此之外,从根本上而言,如此的结构形式有效地结合了人的生存愿望。例如,先民盼望风调雨顺,因此进行祈福或祭祀等活动,长期如此,时代将以祈福或祭祀作为求雨的一种仪式,这种感性形式少不了人的参与。换言之,民俗这种形式非常有意味,可以激发人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想象。也恰恰是这样,在主旋律电影中,民俗是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一是能够创设可感知的良好形象,二是结合电影的蒙太奇艺术方式激发受众的情感感悟。
例如,对于电影《南平红荔》,廊桥的画面多次出现在其中,廊桥处在湍急河流上面,行人能够以此到达对岸。因为桥是跨越阻碍的建筑,在廊桥激发受众情感感悟的情况下,人们便可以想象詹红荔(电影的主人公)具备跟廊桥相同的行为,从而启发青年战胜障碍或困难。也因为这样,受众对电影中尊重个体生命、保护未成年人的文化价值观予以认可。纵观电影的接受流程来讲,受众先是以视听感知民俗表象,再次激发受众的有关体验,从而使受众完成了对电影审美结构的肯定。
二是民俗的原型特点引发了受众的青睐。民俗常常有着跟人类相通的东西,像是崇拜英雄、膜拜大自然等有着非常强的普遍性。如果形成了民俗,那么则会变成集体的习惯或行为,且被流动于广泛的时空中。除此之外,民俗有着传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如果形成民俗,那么会基于人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方式而得以固定,最终变成人们平时生活或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人们生活中存在很长时间的民俗有着原型的特点,像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一些英雄模范影片则体现了崇拜英雄的民族精神文化,主旋律电影当中的一些英雄或楷模(杨善洲、吴仁宝、李林森等)都是具体的表现,在对这一系列电影进行赏析的情况下,受众的无意识心理被激发,可以接受与肯定这一系列的英雄人物。
例如,电影《雨中的树》由侧面体现了一个主题,即英雄的离开,在影片当中呈现的画面——碧水上面放灯,这实际上属于民俗悼念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人们对先人、逝者的怀念之情。
(二)主旋律电影中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统一的价值观的体现
电影这种符号形式有着跨国传播文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属于各个国家或民族间的一种有效交流方式。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形式,具备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可是其可以摆脱时空的束缚,实现传播的跨民族化与地域性。在迅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下,电影推动了中华文化交流的加强,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探究。好莱坞电影的输入,其本质在于渗透文化价值观。例如美国文化的特点是开放性、个体性、进取性,而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礼仪廉耻等思想,好莱坞的电影种类,在思想上不断注重主流设计的思想动向和潮流文化。其中加入了个体至上、认可自我、英雄主义等价值观,这一系列的价值观有别于我国长期传承的忠孝、博爱、仁义等价值取向。
例如,好莱坞电影成功刻画了《拯救大兵瑞恩》当中的生命个体瑞恩、《阿甘正传》当中的自我奋斗的阿甘、《血战钢锯岭》当中的英雄人物等等,这一系列的电影都注重个体价值与利益的体现,从而使如此类型的好莱坞电影自然而然地影响到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倘若讲我国的影片《集结号》的叙事主题是死去的战士得到生命尊严,我们能够明确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中非常重视群体的生命价值问题,那么《战狼2》当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则涵盖了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传播的电影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西方的影片也试着跟我国的文化价值观相融合与拓展。
基于中外逐步增多合作影片数量的影响下,美国电影企业结合我国的元素(文化习俗、故事等)拍摄美国电影,像是《花木兰》,然后在我国的一系列影院呈现,即通过西方社会的方式对我国的文化进行诠释,取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木兰诗的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该影片讲述的故事跟原著基本相同,人物根据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建构,在设计造型上也跟我国的文化传统相符合,穿着我国古代服饰、黑头发、黄皮肤,以及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元素“蟋蟀”与“龙”吉祥物加入其中,如此的元素有效地统一了主创者思想意识中的西方文化,因为花木兰变成了所谓的“美式英雄”。在播放该电影之后,《花木兰》的英文主题曲在大街小巷中散布。
好莱坞导演有效统一中国元素与西方文化,有效地诠释了这两个国家中的同质性文化价值,而对于异质性文化价值却反映了互相融合之后隐藏的文化差别问题。在我国元素的美国化进程当中,怎样对个人英雄主义之下的忠孝礼仪廉耻等问题进行解读呢?影片《花木兰》以崭新的角度呈现了我国传统的文学形象,即转变本来叙事故事的核心部分的“孝”为“忠”,如此的转移使电影的受众度大大扩展,从而实现了电影传播的商业化形式。该影片在美国的口碑良好,然而在我国却受到了非常大的质疑。这是由于美国难以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孝”进行准确解读。
鉴于此,在塑造角色上面临文化的不同之处,而这种存在的文化不同之处不能够对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否决。基于不断渗透的各种文化形式、文化传播观念会逐步缩小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之处。然而,在更进一步把握文化价值本质的情况下,少不了历史性的文化传承与积淀,母体文化依旧是存在的根本。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主旋律电影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比较于好莱坞影片可以承载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时代特征而言,我国的电影艺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实现各方的渗透,从而建构一种在文化价值观上具备共通性、在商业种类上有着兼容性、在审美情趣上有着社会时代性的我国的主旋律电影文化。跟外国影片进行互动的时候,我国影片的文化价值观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即逐步去中心化,以世界文化渗透作为视角出发,注重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吸收外国文化价值观的有益成分,消除消极影响因素,这是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一)对国内的电影发展历史进行有效梳理,创建具备民族发展特色的电影理论
当今我们梳理的电影发展历史依旧停留在引入西洋电影时期,国内的电影人需要承担创建民族电影业的光荣职责。例如,电影人需要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等意识形态。针对电影自身的发展,像是发展产业、创新电影拍摄技术、革新技术、电影文化价值对受众的影响力、新兴电影对改变文化结构的影响作用、电影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鲜少存在历史性梳理,只有全面梳理电影发展历史,我们才可以走出一条有着本国家民族特点的电影理论发展之路。
电影民族理论的创建,还要求我们纵观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传承中渗透电影文化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明确电影艺术形式跟文化发展、建设之间的联系性,并非一味地思考我国百年的电影发展历史。对于一直民族性电影文化思想理念的创建表明应在电影中有效地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在电影中渗透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并非仅仅凭借电影中说出一些政治口号,喊上一句文化等可以实现的,也不是要远远一种模式化、程序化、僵硬化的文化传播方式。
为此,具备民族特色的电影理论即在电影实践当中完好地渗透自身的文化。不管是法国新浪潮建设的新电影模式,还是美国好莱坞式的电影,都有效地体现了自身的民主文化特点,在电影当中很好地表达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特征,以及政治意识形态观,并且不显露明显的表达痕迹,这可以使我们获得非常多的启发。不过,借鉴他人并非一味地模仿,也不是盲目跟风,而是要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注重突破技术,创建具备我们文化价值观念的电影体现手段
电影艺术也是一种技术,因此电影文化价值观得以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突破技术。电影表达方式的困难即是文化跟理论的困难、创新技术的困难,国内当今电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是技术因素,该因素也是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不少电影因为技术的阻碍而出现与一系列的不足和缺陷,并且也因为技术因素,国内制作的一些电影未曾获得突破性效果。从而不利于国内创建属于自身技术特色的电影文化价值观念。
为了能够快速追逐到更多的经济利润,我国很多电影公司和电影人在技术领域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使得我国的电影技术长期处在简单仿制别人的阶段,甚至直接将技术环节的问题直接委托给国外团队。这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不错的票房成果和影片视觉效果,但长此以往只能进一步延缓自己的技术开发,进而妨碍我国具有自己特点的电影文化的建设。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就会严重制约具有中国文化品味的电影表达方式的形成。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电影表达模式,创造自己的电影文化,以此树立在国际电影界的形象。例如,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最初的影响力,也正是凭借其具有创造力的表达方式赢得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的主旋律电影走向了一种这样的文化,一种融合了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本土价值和外来价值的文化,那么它就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具有广泛文化辐射力的“共同文化”,主旋律电影就会走向一条前景更广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