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专业实践管窥传媒教学
2018-03-28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当下许多大学摄影专业的训练课程集中安排在大三阶段,经过两年系统地学习传媒基础和影像理论之后,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得到基本保证。在既往的传媒教学实践中,经过观察、梳理,系统地总结了一些规律。
一、摄影创作实践的阶段性挑战
对于高校摄影专业来说,系统地教授光形色线的画面知识占据了很大比重。除此之外就是着眼于“拍什么”的主题研究。摄影应该关注选题深度和辐射广度,针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锚定特定群体或典型对象,进行持续性的记录和表达。在此过程中,摄影师运用个人的专业摄影技术之外,方法论的探讨从未止息。
以强调互动式学习实践方式的项目制是本人近年教学经常运用的一个组织方法,过程中学习了许多前人的宝贵经验。也有许多现实层面的问题和思考。首先涉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传媒实践教学的宗旨之一是要努力改变单一的专业课和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尤其在实践阶段一定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要在选题和方案制定阶段就注重引导学生的创作主动性,发挥学生个人的拍摄和组织实施能力。项目实践过程中汲取信息与知识,谋求专业认知实践上的突破,与提高个人技能应用的目标并行不悖。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指导切忌越俎代庖,这一点从近年来各大影展高校展位上的作品有所体现。千人一面本是艺术表达的禁忌,个性化的视角、独立的思考需要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来完成,这也是摄影学习的最终要求。
首先是实践的针对性问题。在大海中学习游泳,认识实习和专业体验到独立创作,区分客观记录和主观表现,采取相对的因应之策,这在立项阶段已经确立。首先要考虑项目拍摄过程中的指标点,也就是把技能指标加以落实。教师注重进度,制作工作量表表单进行实践任务的量化分解。学生必须对个人选题进行系统设计,在有效的时间内制定个人目标,分解拍摄任务,寻求组织合作,许多情况下还要针对最后的输出制作或参展参赛进行成本核算及费用准备。
其次涉及实践的方法论。传媒专业学习要强化技术层面的训练,以大量的直接经验来验证和运用教科书上的技术理论,但传媒平台和传媒内容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甚至应接不暇。作为摄影专业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和应对当下的技术提升,去拥抱新科技,尝试新器材新技术,不要放过各大厂商或媒体提供的学生赞助项目。在内容上要紧密关注新媒体,不仅仅追热点,而是系统进行阶段追踪和研究。目前各种媒介平台上都不乏广受关注的内容主题,在确定一个适合以摄影的形式来表现的主题的时候应进行大量包括文字、图表甚至调查问卷在内的案头准备工作,前期的案头工作越具体越有利于拍摄。正如浙江摄影出版社的老编辑丁珊曾经反复强调的编辑思维,要从后期应用的目标定位把握前期准备和拍摄。把拍摄目标化整为零又避免支离破碎,保持整体性和节奏感,将表述内容与技术手段紧密关联,实践主体从直观上理解技术原理和运用方法。当下有许多学生层面的交流合作项目,大到国际访学,小到网络上的同城合作,都可以加以关注和利用。
接下来就是关于实践的检验考核问题,这涉及统一的任务要求标准,也跟个人的中长期创作紧密相关。
(1) 摄影中的影像语言语法问题,在创作中可以运用多种镜头语言,以保证准确触及和揭示主题内涵,包括镜头、角度、光线、构图等元素的变化组合,在此基础上,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表现手法值得鼓励和探索。
(2) 结构方面,摄影实践可适当参考模仿当下一些媒体的操作,专业化地采用单复线的结构形式,结构框架对整体性的表达效果非常重要,如果认为该有的画面内容拍到即可而忽略节奏感和镜头语言的丰富性,不去做大量尝试试验,在后期编辑阶段常常会觉得影像拍到了却味同嚼蜡。后期最容易出现虎头蛇尾、节奏不当等失衡情况,而宝贵的拍摄时机已经错过了。文章要讲究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影像同样如此,要重视节奏感和协调性的前后统一。
(3) 保持创作的持续热情和体力,对主体的表现深思熟虑,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要勤于拍摄又重视人文关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摄影中也有类似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即布列松的“一万张理论”,“前一万张照片是没法看的”,虽然武断,也呼应了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要强调创作数量上的积累,由量变达到质变,从理想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二、影像创作中的理论指导如何高屋建瓴又切中肯綮
目前传媒教学当中比较缺乏此类针对性强又较为严谨的实践指导书,以摄影教学实践来说,专题摄影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旨在引入充分的合作和竞争,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训练总结个性化摄影表达方法。学生参与专题研讨,针对创作任务或以个人或以小组方式分工合作,严格执行事先确立的步骤和进度。由教师进行总体把握,根据实施进度,及时做出提示和反馈,一方面提高专业技能表达,尽快达到自由创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协助接受力和行动力较差的学生对实践项目进行分解,重点难点反复训练集中突破。这一点可以对照教科书进行指标点的划分设计,以明晰不同水准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性任务和要求。
传媒教学项目完成创作之后就进入展示和评价环节,在后期展示和呈现上的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但应注重讨论效果。师生从实践项目进行回溯,阐述开题初衷,概括创作过程,回顾创作思路,比较表达方式和手段,分析主体表现力度,最后从技术、工作量、内容和艺术表现四个方面做出总体评析。这个过程使得教学任务目标更明确,问题更直接,经验和教训更深刻。这方面有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电影学院一位同学大二时创作的一部作品,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展映时却收获了热烈的反响。说明作品的表达效果和认知程度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许多好作品需要充分消化吸收才能体会到其独特之处。
三、结语
在摄影专业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务必牢记以学生为实践训练的主体,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摄影教科书上的专业技术技能,器材的熟练使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也要得到发挥锻炼。不同的表达项目应努力吸引学生探究视觉语言表达的技巧方法,摄影专业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照片,而是让学生在创作中领悟传媒的任务要求,掌握传媒表达的方式方法。传媒专业学生从热爱传媒到成为一名合格的传媒人,有着漫长的道路和险阻。摄影虽然历史短暂,在生活中却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如何体现出高校摄影教学的专业性,把握时代脉搏,呈现浓厚的时代气息,需要学生主体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实践的针对性纲领制定,实践的方法论研究,实践完成的系统性对照考核和检验,对摄影专业实践提出更严格、更系统的要求。当下的教学语境下,要继续拓展实践基础,发掘实践形式,追踪实践效果,为专业教学拓展更大的创作舞台和表现空间。而这一切,热爱表达和执着于表述形式的探索是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