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窗与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翻转课堂的设计*
2018-03-28毛帅梅章明蕾周旭阳
毛帅梅,章明蕾,周旭阳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学习就其本质来讲是一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在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认知都参与其中。Schmidt[1]认为,注意是一种受限的选择性认知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控制,在外语学习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在当今外语教学领域,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认知状态,尤其重视其认知资源的分配,即学习者的注意力问题。因此,笔者在介绍了学界关于注意力视窗的4个理论模式后,提出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翻转课堂的全景视窗和焦点视窗两种设计,以期说明利用注意力视窗的认知机制可促进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使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认知视窗
注意力(attention)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本文将认知科学关于注意力视窗的4个理论模式统称为认知视窗,主要包括:Schank&Abelson[2]的脚本(script)理论、Fillmore[3]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Langacker[4]的识解(construal)理论、Talmy[5]的注意窗(windowing of attention),它们都与注意力或突显(salience)息息相关。
Schank和Abelson[2]提出脚本理论,脚本是特为那些经常、反复出现的事件序列而设计的知识结构。脚本包括:ROLES1(角色)、PROPS(所有物)、ACTIONS(行为)、以及 EVALUATION(评价)。其重要作用在于,在任何一个语言行为中,语言自身便起着激活知识脚本的作用,激活后的脚本先按有关具体场合的知识形成心理图式,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文化知识,在社会心理表征层次进行交际准则的排列,从而导致不同的推理结果,可见,脚本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如此一来,学习者可以省略语言学习中某些细节和过程,确保将注意力分配在关键信息上,利用推理认知机制填补信息的空白,完成相关语言学习的过程。
Fillmore[3]提出语言学中的“框架”概念。框架语义学将语义学与百科知识联系在一起,其基本理念是,人必须通过联系百科知识,才能理解词语的意义。例如,谈到“买东西”自然要涉及到“买主、货物、卖主、货币”这4个基本因素,它们构成了典型的交易事件框架。如果凸显“货物”则使用动词“buy”,如果凸显“货币”则使用动词“pay”。因此,在同一框架中,不同的视角凸显了不同的要素关系,从而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因为语言可以提供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潜在的“注意点”,语言学习的过程必然关涉注意力分配等认知凸显机制。
Langacker[4]的识解理论与“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蕴含的哲理是一致的。人们为达到思维和表达的不同目的可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的方法观察、描写和解释客观世界,形成详略程度各别、精细层级有异的“侧显”(profile)。语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说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这个概念化过程是受注意力原则制约的,选择一个情景或事件的不同部分作为侧显,就可产生不同的语法构造。就语言学习而言,学习者通过识解不同语言结构中的注意力凸显情况,能促进语言的理解和生成,更为有效地实现语言学习的输入和输出。
Talmy[5]提出注意窗理论。所谓“注意窗”,即对事件框架中某些部分作凸显处理的认知过程。以“运动事件”为例,其中“路径”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包括“始点窗”“途中窗”“终点窗”,但在语言表达中不一定全部说出来,在认知上被注意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部分就是该路径的“注意窗”。例如,英语介词from、out of等开启的是“始点窗”;across、through 等开启了“途中窗”;to、into等则开启“终点窗”。换言之,注意窗开启的部分被凸显,而视窗关闭的部分则被背景化。
目前,学界对上述4种认知视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词汇和句法层面,取得一系列解释词义、划分词类、分析小句结构等语言本体研究的成果。然而科学研究不能裹足不前,事实上,认知视窗理论在外语教学和应用语言学等领域也大有可为。Lewis[7]认为,传统教学是以教为中心、“面向结果”(product-oriented),但是现代教学倡导以学为中心、“面向过程”(process-oriented)的教学理念。为了有效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急需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以本校英语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为契机,构建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涵盖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英语专业翻转课堂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认知视窗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认知模型,如果能将其充分利用以改革英语专业教学,形成涵盖各阶段、各层次认知视窗的翻转课堂设计,必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外语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翻转课堂的全景视窗设计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治学理念不谋而合,相得益彰。
这里的“翻转课堂的全景视窗设计”指的是整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课程三大板块,结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融汇基础知识与语言技能、打通专业理论与实践操练的课堂设计模式。首先,整合在线音频视频资源。教师整合相关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材料,如Camtasia http://www.camtasia.com 、FLN http://flippedclassroom.org等,还可使用免费的在线视频网站如Khan Academy www.khanacademy.org、TED http://ed.ted.com、YouTube EDU https://www.youtube.com/education等。翻转课堂将科技深入课堂之内并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是科技运用于教育的完美再现,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自始至终得到高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的支持,高科技的发展便于教师找到支持翻转课堂的各种视频制作软件。其次,构建英语专业翻转课堂的常态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课前理解阶段、课中运用阶段和课后综合等阶段。在课前理解阶段,教师准备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如微视频、PPT、导入学案等,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或者视频来预览相关知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探索。在课中运用阶段,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视频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主要采取情景式、探究式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主要针对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沟通,积极参与学生的组内讨论、知识交流等活动。在课后综合阶段,教师对课文的主题、表达方式、论证观点等进行总结,并对教学内容和课堂内容设计进行反思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巩固其自主学习成果。学生则主要是总结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完善线上线下的教学评估和监测机制。除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之外,综合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方式,侧重过程表现测评,包括出勤率、提出与解决问题的次数、团队协作等方面,建立形成性、综合性、总结性评价等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教学评价体系。
三、翻转课堂的焦点视窗设计
“翻转课堂的焦点视窗设计”指的是聚焦课堂45分钟的注意力视窗设计。一般而言,前10-15分钟的学习阶段,教师检查学生对于课前在网络学堂上发布教学PPT、微课视频、学习文档,以及阅读、语法、词汇、听力、影视等方面扩展学习材料的掌握情况,综合考察各种语音类、词汇学习类的学习软件以及除课本以外的纸质学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来主动获取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并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和讨论筛选,以便广开渠道为各种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如视觉型或听觉型)提供适合的学习材料。中间的20-25分钟,通常以闯关测试和讨论答疑为主。闯关测试要求学生接受测试或公开展示的活动,成功后可以“晋级”,获得更高的学业评价分数和更多的“特权”,例如做“小助教”等。学期初教师拟定“闯关”的操作和得分细则,印发学生。学生要提前至少1周预约公开展示的“闯关”,而书面测试的“闯关”则根据学生在网络学堂的学习答题情况进行,通过网络学堂的测试后,学生可在上课时要求得到测试题目。讨论答疑环节,学生自由结合成3-4人的小组,讨论语言应用类题目,教师巡回答疑,对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协作的作用。最后约10分钟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重新看视频,总结反思并构建实践性问题,反思结束后要上交书面的交流成果(包括题目的答案,发现的疑难问题,研究、实践项目的分工情况、实施方案等),或者公开发表小组协助学习或案例分析报告。“小助教”团队的学生负责监督和记录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或提供一些个性指导。
桂诗春[8]指出,如果我们研究的是学习者内部问题,那就必须把注意力转向学习者的认知。在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观察学习者怎样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和程序,以形成个性化教学。翻转课堂的形式能够让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时间,体现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因此,本文结合认知视窗理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转课堂进行全景视窗和焦点视窗两种设计,旨在将翻转课堂引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协调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果广大语言学习者能充分利用认知视窗的理论模型,理解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明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一个完整参照情景中的某一部分置于凸显位置,并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将剩余部分作为背景的认知机制,势必在语言形式——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上事半功倍。
[1]Schmidt,R.2001.Attention.In P.Robinson(ed.).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Schank,R.C.&Abelson,R.R.Scripts,Plans,Goals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nm,1977.
[3]Fillmore,C.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di Semantica,1985(1).
[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 mar,vol.1[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7.[5]Talmy,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1[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2000.[6]王敏.英语听力会话推理中的转喻机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56-61.
[7]Lewis,M.1993.The Lexical Approach[M].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8]桂诗春.外语教学的认知基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24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