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2018-03-28杨柳青
杨柳青
当前,公众拥有相对较好的社会诚信。具体表现在:能够认同诚信的价值,认可诚信是做人的重要的品质,同时,对不诚信的行为有正确的伦理批判态度,也能够积极支持国家诚信文化建设,公众之间存在基本的诚信关系,只是不同对象的信任度不同,呈现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论及的“差序格局”。这说明传统文化尚未消失,出现由熟到生递减趋势(亲疏关系)。但与此同时,公众的信任度也表现出某些现代性的因素,只是尚不足以冲击原有的传统优势。另外,公众对其他机构(政府、高校、医院、民间组织)的信任感值得期待,部分以前被破坏的信任关系也在逐步修复。但不可否认,文化建设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失信原因除了社会风气以外,还有民众自身、政府以及商家的因素。
一、社会诚信文化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
中国有着数千年熟人社会的传统,在熟人圈中天然的信任关系在当今社会依然依稀可见,这为现代社会的诚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现代化进程打破了原来的传统伦理秩序,由熟人社会逐步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现实社会生活中,层出不穷的造假失信案例不断地被曝光,冲击着人们的诚信底线。部分职业和特殊人员诚信度,诈骗信息影响范围比较大,对于不诚信行为付出的代价相对不高。社会活动主体诚信观念的缺乏是失信行为广泛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诚信环境差,社会风气不好,对不诚信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二是公众对于失信现象的鉴别力及抵制程度有待提高,大众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以及相关监管制度的缺失。这说明其实在公众当中还存在着对诚信价值认识不足是非不分的问题,很多信任关系还不够深入稳定,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还处在一个动摇不定的表层状态。
1.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冷热不均。社会整体对于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没有形成共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失信的社会代价过小,包容失信造成的积累效应,并没有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上热下冷,政府十分重视,而社会公众却反应平淡。国务院相关部门专门制定了相关文件,提倡社会诚信教育以及诚信环境的营造。各方对诚信文化建设的参与反应不一,政府部门和媒体的宣传力度很大,而社会普通民众却积极性不高,使得诚信文化变成了“上热下冷”的单向创建。
2.社会诚信文化建设主体不明。如果说社会诚信的主体是社会公众,那么诚信教育的主体是谁?媒体、政府、学校还是社区?由于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与商务、政务、司法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社会诚信本身的范围难以确定,加上没有特定的领域,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很难总括。大部分公众也能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作出不诚信的行为,这是无奈之举。而对于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骗子,公众有很强的警惕心理,但对如何防骗却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这种警惕心理对公众的诚信选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公众进行诚信教育的主体不明也就造成了诚信教育落实困难。
3.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偏重形式缺乏实效。政务诚信走过场重形式之风,在社会诚信文化建设上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仅停留在以诚信文化广场、诚信文化长廊等物质载体的形式建设上,不注重诚信文化入耳、入脑、入心的动态效果,未能将诚信理念准确完整地传达给社会公众。在对公众的诚信教育与引导过程中不能空喊口号,而要落小落细落实。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否诚信关键在于人。社区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主流媒体的防骗宣传以及学校的诚信教育活动,没有区分优势群体、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更没有找准重点地区和教育难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诚信教育。所以基本上诚信教育活动都是投入多,收益小,导致公众热情不高。
二、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政务人员的诚信对社会风气有着直接的根源性影响。社会诚信领域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和结果。
1.失信的社会代价过小,包容失信造成积累效应。人们为什么更愿意对不诚信行为保持沉默甚至包容理解?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个问题。这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教授提出的。该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社会中的大多数个体会努力避免由于独自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1]因为害怕被孤立,人们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因此,占支配地位的的意见将会变得更加强势,另一方意见得到的支持却越来越少。这样,一方表达而另一方沉默的状况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该过程不断地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大众媒介参与,螺旋往往会形成得更快,也更加明显。现今社会并没有形成对不诚信行为严惩的机制,不诚信在中国付出的代价太小,社会对于不诚信行为包容度过大,也没有形成惩罚不诚信者的氛围,沉默的螺旋越来越强大。这也是为什么公众认为社会上出现不诚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风气不好,以及对不诚信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2.政务诚信是社会诚信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公众选出的最不信任的职业人员是政府人员?政府人员的不诚信与社会风气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政府“形象代言人”的政府人员即公务员,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其诚信状况对社会公众具有强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社会诚信的关键在于政务诚信,政务诚信体现于公务员诚信。公众认同是政府的权力基础,而政务诚信缺失,必然使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产生巨大的的隔阂。社会诚信度下降与一些地方政务诚信缺失密切相关。地方政府政务诚信缺失,是当地社会价值取向倾斜、是非标准混淆、社会诚信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个诚信制度不完善、政府及公众人物正面形象欠佳的社会环境下,失信现象会很容易迅速蔓延。因此,在执政过程中是否廉洁、高效、规范就成为社会诚信能否提升的关键性因素。[2]
3.商务诚信对社会诚信有极大的影响。亚当·斯密曾在其经典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极具创见地指出了市场经济与伦理建设之间的“二律悖反”。[3]市场经济与伦理的矛盾从来就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来说,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是一种“契约经济”。延绵不断的契约观念和宗教动力是西方社会市场经济形成的文化、道德和心理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超功利的道德文化因素的规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但有些人为一己私利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使原有的社会诚信环境受到猛烈冲击。当下,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市场经济活动的数量大、节奏快,信息的公开不够充分。市场的交易主体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同时,社会流动性的加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欺诈者有了逃避打击处罚的社会环境,这也是社会诚信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中国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商务诚信首先要抱有信心,它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所致,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主体认同诚信,接受诚信文化也是经济领域诚信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对策
要全面准确理解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要义,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诚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完善制度环境,为诚信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1.全面准确理解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要义。虽然诚信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但是并非孤立地进行,不仅要有形式,有载体,更要有内容。政府牵头实施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是必需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府作为诚信文化建设的主体,往往只是发布行政命令,层层下达任务。下级执行机构常常会机械地完成任务,并不关心诚信文化建设在社会普通民众中的成效。“文化是一个社会、社区、社会群体的历史积累的集体经验的沉淀物”。这决定了诚信文化建设很难快速见成效,“诚信风气”“诚信程度”是难以精确量化的软指标。政府部门“只唯上”的思维方式也会造成不少地方诚信文化建设陷入急功近利的境地,一味地追求短、平、快的政绩,诚信文化建设成效沦为数据的堆砌和有形的硬件打造,很难将诚信文化进行长远积淀,致使见效慢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被“虚置”。
2.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教育。要区分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找准重点地区和教育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诚信教育。女性、年龄较大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收入较低的人群虽然有着较高的道德自律意识,但因为缺少防范,更容易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受骗,所以要加强诚信理念和防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其基本素质和鉴别能力。男性、年龄较小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收入较高的人群防范意识强但道德自律较弱,应该加强其道德意识和诚信素养的提高。相比较而言,党员、公务员群体道德自律意识和防范意识都比较强,是诚信教育中的优势群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知识分子的知行不一在调查中表现得相对突出,是诚信教育中的难点。在东中西部的邻里关系和陌生人关系中,西部和中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建设诚信社会的信心从东部到西部递增。社区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频率,西部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生活中被骗频率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经济的活跃度有关。所在单位或社区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频率,西部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可见,中部和东部是需要加强诚信教育活动的重点地区。
3.发挥政府在诚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政务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风向标。政府掌握着公权力,在社会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现代法制社会进程的加快,民主政治的建立,政府的诚信建设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关键,关系着社会诚信建设的顺利推进,没有政府诚信,就没有社会诚信,所以政府要在社会诚信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此外,政府的首要责任在于为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从外部来推动社会的诚信文化建设。根据相关调查,社会公众对于改善社会诚信环境的呼声很高,非常期望政府在诚信文化建设方面能有所作为。然而,目前政府在社会诚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公共诚信监管力度不够。以往很少重视诚信文化在政策中的体现,导致许多失信行为钻了政策的空子。对此,一是政府部门要在相关公共政策中对诚信文化进行积极引导,体现出明显的诚信文化导向。二是社会公众要敢于发声,对社会上的不诚信行为要敢于指出,不能一再沉默包容,长此以往沉默的螺旋会形成恶性循环,对诚信社会的建设有害无利。三是加大诚信舆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作为政务诚信监督机制的重要补充,政府应与社会公众建立一个畅通的联系渠道,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认真负责地受理社会公众对政务诚信缺失行为的投诉。对于那些有损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失信行为,应在新闻媒体上曝光,使失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四是要加大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充分利用政府的诚信网,同企业征信系统联合起来,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诚信档案,对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应当在全社会塑造诚信者多获利的诚信文化价值观,依法严格追究失信者的法律责任,鼓励各行业内部开展诚信评比和诚信监督,形成诚信经营的良好风气。
[1]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李松.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3]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