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新探

2018-03-28马姣丽程辉成周立超

山东化工 2018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院校

马姣丽,程辉成,周立超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应用型高校的一种深化与延伸,既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它是跟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随着市场经济 的发展,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去有效培养具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1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办学理念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国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处于转型期,历史遗留问题多,各方面干扰也多,并没有充分突出自己的应用型培养理念,学校的重大问题如定位、发展战略、培养目标、特色建设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办学上延续了传统学术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而导致发展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办学理念模糊不清、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明等问题。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积累,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学生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标准,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不足,导致了企业需求与毕业生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2]。

1.2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原有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并且在学缘结构、支撑结构和学历结构上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少,低职称和青年教师较多。为了解决师资队伍问题,学校教师中引进硕士毕业的年轻教师大多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学技能素质不高,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缺乏,投身于教学中的精力不够,势必给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又多受到地域和资金待遇的约束,不能给高层次人才提供完全丰厚的待遇和工作环境,缺乏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学科、学术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遭遇了“引不进、留不住、用不上、干不好”的尴尬。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受到师资队伍后劲不足的困扰,师资力量的危机导致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能力提升上的困境 。

1.3 课程体系特色不强

由于受办学规模和时间的影响,处于转型阶段初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在借鉴其他老牌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课程体系设置照抄照搬,缺少自身办学特色。造成不少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照本宣科,老师既不重视教学的艺术,也不关心学生学习的效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另外,我国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也不够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了以后没有实用性,因此很多学生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学习也就不主动、不积极,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3]。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生源情况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学校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基础、重能力、重实践、重素质、重个性发展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1.4 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飞速更新,部分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所需人才需要,导致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当今,毕业生的就业率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所学校办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一个学校的招生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联系,即:所招学生的结构层次、招生数量、地区分布都应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专业的设置也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学生未来的行业和职业充分调研,把握该行业需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这些情况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相反,不根据地方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专业没有特色,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势必会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符合岗位需要,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对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及今后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必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 改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地方应用型高校只有找到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目标以及办学领域后,认真了解、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后合理的进行专业的设置,并为地方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身后,与每个地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地方应用型高校必然会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潮流。因此如何更好更快地向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转型,成为各高校热议的话题之一。

2.1 推进导师制的建设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还要注重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扶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导师制最大特点是为师生间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全面贯彻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专业科技竞赛、科研项目研究等各种实践活动,尽可能采用问题导向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量身定做并付诸行动。这种“导学”关系,有利于师生间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更清晰的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最终进行因材施教,实现真正的“学生为本”。

2.2 提高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的职业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部分教师出现过于追求自我发展和个人利益以致于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观念的现象,这都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高校间应该定期举行相关的学术交流与研讨等,以促进教师间的沟通交流,这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此外,学校也要定期组织相关的宣传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加校内教师的归属感,这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可和责任感,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自我提高,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2.3 培育创新创业项目[4]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项目,能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培育的项目往往具有地方性的特征,如果培育得以成功,不仅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还能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构建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和实践教学平台,成立广东省应用型高校联盟以增强总体实力,形成整体优势,彰显各自特色,并以之为平台,整体推进广东省地方高校的转型与发展工作。

2.4 深入挖掘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的特色产业,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服务。目前,我国很多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并没有特色,这就需要高校能深入挖掘地方的特色,开设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立也要顾及专业潜力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实际的工作岗位的角度出发。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富有一定的弹性,不能过于片面。有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虽然已具备了自己的特色,但是专业不专。这就需要高校在继续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产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2.5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与地方的企业共筑校企合作新模式,由企业提供相应的原料、设施以及场地,并定期指派专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深度参与专业课程设置。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行业结构调整状况,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实践本领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对接地方发展对人才需求。需要校企去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以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 结束语

总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研究,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找准突破口,积极探索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不断改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学校自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徐亚芳,吴铁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物理实验,2013,26(2):110-111.

[2]王耀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38(3):136-138.

[3]韦宗发.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44):112-115.

[4]丁俊苗.安徽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4):75-79.

(本文文献格式:马姣丽,程辉成,周立超.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新探[J].山东化工,2018,47(7):130-131.)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