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准备题的设计与使用
2018-03-28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
■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 汪 芳
一群孩子站在葡萄架下,望着红通通、亮晶晶的葡萄,既激动又兴奋。有的蹦起来去摘低处的小葡萄,有的捡起棍棒乱敲一通,一个孩子灵机一动,搬来一架梯子,轻松摘下又大又红的葡萄。提笔写论文时,儿时摘葡萄的场景自然浮现在脑海里。学生的学习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准备题不正是那架联接新旧知识的梯子吗?它可以激活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与经验,促使知识的迁移,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准备题梯子的作用呢?我认为科学地设计准备题与有效地使用准备题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想结合几个案例谈谈如何科学地设计准备题。
一、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准备题
教学《比的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准备题:看到“苹果树与梨树的棵数比是3:4”,你会想到什么?
生1:苹果树与总棵数的比是3:7。
生2:梨树与总棵数的比是4:7。
生3:苹果树占梨树棵数的3/4。
生4:苹果树占总棵数的3/7。
生5:梨树占总棵数的4/7……
与本节课有联系的内容比较多,如何选择呢?既要与新知有联系,又要利于新知的创新。这道准备题看似简单,却给了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他们必须调动与比相关的大量知识经验。那么接下来解答例题时,他们就能按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建构新知,思路打开了,方法必然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自然会在主动探索中发现“转化”的魅力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的准备题既联系了旧知,又对应了新知的再创造,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数学思维、数学情感也得到相应的培养。学生吸足了养分,顺着这个生长点,后面必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二、针对新知识的重难点,设计准备题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开始这样设计准备题:口答:1、把32个男生平均分成4组,每组几人?2、一袋橘子有27个,每人发3个,可以发几人?后来我又增加了一道题:( )里最大能填几?13>3×( ) 4×( ) <23 ( )×5<28 47>6×( )指名说说最后一题是怎样想的?
生1:想口诀六( )最接近四十七。
生2:六(八)四十八大了,( )里最大只能填七。
刚开始,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是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跟平均分联系最大,所以设计两个关于平均分的口答题。实际教学中发现试商是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一个难点,刚开始接触时好多同学都无从下手,与以前的知识经验联接不起来,对获取新知缺少信心。增设的准备题是原来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表内乘法的灵活性而经常训练的题型,有了它作铺垫,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遇到23÷5不能用口诀求商的时候就会想:( )×5最接近23呢?试商这个难点就这样在无形中分散了,学生上坡就不觉着陡了,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由此可见,准备题的设计必须紧扣重难点,真正为获取新知识扫除障碍。
三、利用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准备题
教学《认识公顷》时,我在复习了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后,接着出示这样一组信息: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000平方米。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0000平方米。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0000平方米。2004年,我国森林面积达1750000000000平方米。
师:谁能快速准确地读一读?
生1:我感觉读起来太麻烦。
生2:我感觉听起来不顺耳。
生3:最后一个零太多,好难认,写起来也容易出错。
师:平方米是我们学过的最大面积单位,用它这么麻烦,怎么办?
生:我们要学更大的面积单位!
如果复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后,接着出几道填写合适面积单位的题,这是常规做法,效果会怎样呢?我想效果肯定差远了。因为当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最大面积单位还感觉不方便、不简洁时,学生又气又急,迫切想找到解决办法,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时候老师再因势利导,顺理成章进入新知。相比较常规做法,这样设计准备题抓住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价值体会更深刻,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其次,我想谈谈有效使用准备题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1.忌面向少数学生,影响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老师确实出示了准备题,但当大多数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时,便点几个反应快的学生作答,然后就直奔主题了。准备题是针对新知识而设,是整节课的伏笔和铺垫,是通向新知的梯子,大多数学生还没登上梯子便抽走了,他们还怎样爬上去呢?这样的老师说到底是对准备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更没有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头都没开好后面怎么会顺呢?怎样把这一环节落到实处呢?有些方法可以借鉴,如复习数的组成时,可让全体学生用手势表示;复习口算加减法时,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多数的学生参与;复习笔算时可让几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全部或部分完成……只有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了,学习效果才有保证。
2.忌过于拖沓,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时间
在第一个环节就拖沓的是比较小心谨慎的老师,他们越复习心里越没底,担心这担心那,生怕哪一点漏掉了。这样的老师说到底是还没搞清楚出示准备题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内容服务。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一堂课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这段时域是他们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最佳时域。为了确保学生能在这最佳时域内学习新知,复习铺垫的时间必须要短,务必控制在3到5分钟内。准备题都是学过的知识,它只是起一个牵引的作用,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要干脆利落直奔主题。如果在这一环节上婆婆妈妈、拖泥带水,占用过长时间,势必挤占学习新知的最佳时机。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影响更大。由此可见,准备题的重点应该在铺垫和沟通上,设计时要紧扣新授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瞄准目标,速战速决,绝不能影响“重头戏”。
总之,准备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看似简单,用时不长,但如果设计不科学,使用不有效,常常与整节课的成败形成很大的关联。因此,准备题的设计与使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教材的特点,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探究扫除障碍,铺路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