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品语文真味
2018-03-28湖北襄阳南漳县薛坪中学王传理
■ 湖北襄阳南漳县薛坪中学 王传理
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好的作品,是需要慢慢地感受、体悟才能有所获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仔细揣摩语言,推求语言的意味,累积阅读的愉悦经历与经验,过有品质的语文阅读生活,从文字中获得乐趣、意义和成长。如此,方能创造有语文味的课堂,创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的课堂。
一、细品关键词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紧扣文本,精心选取关键词,进行理解、揣摩、品味、赏析,从而达到把握课文意蕴,形成语文能力,这是一种极好好的教学策略。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替换”,即“更替调换”,出自名家之手的语言,都是经过反复锤炼,言简义丰。如果教师能够用别的词替换原有的词,往往能够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例如,《滋味》一文的段落:回家的路上我举着那只纸筒一路疯跑,恨不得马上就把他点着。
师:这个句子中的“举”字,能否换成“拿”等其它的字?
生:不能,“举”表明我当时要疯跑,用一只手举着跑才方便。
师:这样说来,“装”在口袋里不更方便?用“装”字不更好?那么,请同学们再次浏览文章,看看“举”字为什么不能换成“拿”等其它的字。
生:不能换,因为“举”字,既表明我对那只纸筒来之不易的珍惜,又表明我的兴奋与炫耀。
师:何以得知?
生:前文写了“我迟迟疑疑的站了好一会,最后掏出了我所有的钱”,还有,“冷不丁的点燃他们手里的鞭炮,悄悄扔到我们脚边,听我们捂着耳朵尖叫,然后开心的乱笑。我下决心这次一定要买一种最好的鞭炮,让他们大吃一惊。”
师:你真会读书!(随即点拨)这就是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努力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看句子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语境)。
二、细品关键句
阅读课文,能领会其中丰富的情感,捕捉其中细腻的情趣,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鸣,这才是阅读,一种较高境界的阅读。而通过对关键语句的一番吟咏咀嚼,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最后一课》的第5段:可怜的人!
师:谁可怜?
生:韩麦尔老师。
师:为什么韩麦尔老师是可怜的人?
生:因为他再也不能为我们上法语课了。
师:只有老师可怜吗?
生:(经过再度文本)还有自己、镇上的人。因为国家亡了,都不能学习祖国语言了。
师:这4个字单独成段,有何用意?
生:(经过讨论)一是体现出语言对一个国家及公民多么重要,二是表达出小弗朗士对老师的理解、对自己以前不认真学习的愧疚。
至此,学生的思维和理解更高了一层。
这样看似普通的一个句子,如果求快不去品味,是很难体味出其中的深意的。作者谴词造句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句子的深层含义等往往与文章的上下文有关,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时,一定要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有时还需要和写作方法结合起来。
三、细品典型段落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知识除了探究,没有任何意义。”有思想的教师都是引导学生的高手,都会适时引导,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
还以《最后一课》为例:
师: 7—10段文写了什么重要内容。
生:一时答不出。
师:(提示)文中是否有词语可统摄这几段(这几段都是围绕哪个词写的)?
生:严肃的气氛。这几段可概括为“课前严肃的气氛”。
师:(追问)从几个方面体现的?
生:(再读课文,顺藤摸瓜)A、学习环境 B、先生穿着打扮 C、镇上人的怪异表现。
师:(深度追问)为什么要写这种“严肃的气氛”?
生:渲染严肃的气氛,表达悲伤的心情,突出爱国的情怀。
师:(点拨)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是品味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写作一般是具化,即化抽象为具体,答题必须抽象概括。概括的方法之一是统观全局,找到统领段落的词句,即摘句归纳法。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的技巧,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时间和空间,不能用多内容、快节奏以及各种形式上的东西替代学生感知语言、感受形象、领悟主旨的真实的教学或学习过程。
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以语言为抓手,细嚼慢咽,步步踩实,风景将会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