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空筐艺术”丰富语感

2018-03-28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熊丽萍

成才 2018年7期
关键词:凡卡想象课文

■ 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 熊丽萍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对于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都会反复斟酌,常常还会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展开想象去填补,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称为“留白”或“空筐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挖掘作者的 “空筐”。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巧妙运用“空筐艺术”,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

一、重点词语处“填筐”,使语言更加形象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我们通过什么达于安居之地呢?通过建筑。那让我们安居的诗的创造,就是一种建筑。”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建筑,因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不断创造,可以产生一篇篇富有优美又富有哲理的文章,而语文教师则是这美好“建筑”的规划者和设计师。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重点词语是文本情感的聚焦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中,特级老师于永正让学生们想像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他的脸黑瘦黑瘦的”“皱纹却有一道又一道”“眼圈深凹,充满血丝”……学生们这几句话的描写,让人感到鲜活生动,仿佛见到了这位只有30多岁,但却看上去好像50多岁的“饱经风霜”的拉车人。“饱经风霜”是形容经历了很多的艰难与困苦。在教学“饱经风霜”一词时,我们更多的也只是蜻蜓点水似的理解了这词的意思,学生也不太清楚“饱经风霜”后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上的“留白”是让学生在“学”的同时建构“思”的平台。从于永正老师对“饱经风霜”的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不仅真正地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而且把“饱经风霜”写“活”了。

再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西湖的景色到底有多美?诗中用了“潋滟”“空濛”两个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胆展开想象,随着苏轼走进西湖,坐上小船泛舟湖上,大胆想象这“潋滟”之美,可能是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碎的金子;体察“空濛”之美,或许山形不再清晰,山色不再翠绿,像笼罩了一层纱,蒙上了一层雾。

因此,对一些形象丰富的词句,我们要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表象,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力。当学生凭着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神游时,作品就成了他们心中美丽的画卷了。

二、情感空白处“填筐”,使思维更加活跃

柏拉图认为,教育只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中,抓住文本特点,从整体出发,一方面通过诵读、复述内化课文语言,一方面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窦老师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找出事例好好思考,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大家就觉得是亲人。接着窦老师出示句式,让学生填白:为了志愿军,大娘_______;为了志愿军,小金花_______;为了志愿军,大嫂_______。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在窦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与思维获得同步发展,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落实。

三、理解困惑处“填筐”,使想象更加鲜活

作者在创作时会有多种留白,有的对人物的某些言行不说明动机;有的描述到某些画面时不细细铺展。因此,在这些理解困惑的地方,我们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填筐”,换位思考,深入体验。在《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中,“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多么简单的动作,可对于脊椎骨折的桑兰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学生单凭文中这简短的话语,不能很好的体会桑兰因为脊梁骨骨折,连动动手指都很困难,都得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此时,教师应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未定点,引导学生想象桑兰是怎样完成吃饭,穿衣,刷牙的,从而感悟主人公乐观、自信的惊人表现,理解“微笑着面对一切”的含义,懂得一个人可以凭借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战胜自我。

再如,教学《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在通过语言的比较,弄清了“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后,教师根据课文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看着蓝天,蓝天上有星星,有月亮……”在这种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自然会产生富有灵性的语言。于是教师相机安排了三次语言训练,收到了好的效果。用“我看见_______”练习说话,用“蓝蓝的天”说一句话,引导想像“蓝蓝的天”“星星”“月亮下的白云”分别像什么。学生们兴趣盎然,诗一样的语言脱口而出,“蓝蓝的天就像大海。”“星星就像航标灯。”“月亮下一朵一朵的白云就像大海的波浪”。经过这样的语言感悟与朗读训练,学生的想像力无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孩子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留下空白点的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学生容易荡起想像的浪花,激起思考与联想的涟漪。

四、特定标点处“填筐”,使情感更加丰富

课文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特定的作用,有的为了语气的停顿,有的有助于分辨句子的语气,有的为了学生正确理解文意,还有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们如能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文中某些标点的特定作用,把作者的言外之意合理地填补上去,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如《金色的鱼钩》中“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引导学生挖掘三个感叹号的内在含义:第一个感叹号表达了盼鱼的渴望之情;第二个感叹号表达了求鱼的急切之情;第三个感叹号表达了期望战友康复的真挚之情。

课文中的许多破折号、省略号、问号、引号、也会有许多作者的“留白”。特别是省略号,更能引着读者走进“自由的想象王国”。此时启动学生丰富的想象,通过适当的“填筐”,把文中内含的部分充分挖掘,就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体悟作者细腻、复杂的情感。如《忆铁人》一文中的“哦?……咳!”。用了两个叹词和三个标点符号,写出了铁人听了那位干部的话,从“惊疑”到“醒悟”,再到“后悔”直至“自责”的复杂心情,学生很难有深切的感悟。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来“补白”,句中的三个标点符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如果你是铁人,当时你会怎么想?通过这一“填筐”,学生对铁人的性格和品质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同时,学生在暴露思维的过程中,也达到了语言能力的充分训练和思想情感的充分陶冶。

五、课后延伸处“填筐”,使感悟沉淀下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在结尾处留有余味,学生读完了课文“言尽意存”。这一部分,就需要学生运用“填筐”的方式,对作者的感情以及意向进行探究,深入思考作者最后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主旨,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有延续的空间。如《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处,作者描述凡卡梦见了爷爷坐在暖炕上搭拉着腿,念着凡卡写给爷爷的信。作者这样的结尾无疑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此时,教师可以就“作者为什么以梦为结尾?”这一重点进行引导,学生纷纷答道,“我觉得以凡卡做梦结尾说明他的希望不能实现,因为梦中的事是不能实现的。”“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我觉得凡卡太想念爷爷了,因为他在梦中还想到爷爷。”接着教师顺势提出,“这封信凡卡的爷爷能收到吗?亲爱的爷爷会把凡卡接回乡下去吗?凡卡最后会怎样?”促使学生们顺应课文得留白,在老师的及时引导下,合理推想凡卡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学生在“填筐”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好文章的结尾正如林纾所言:“似断非断,似了非了之笔,读之雅有余味。”而这也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通过想象将课文引向深处、引向课外延展的最佳处。

猜你喜欢

凡卡想象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凡卡》续写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背课文
《凡卡》续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