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与探索

2018-03-28姚文兵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

姚文兵

1 模块化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提出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蓬勃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批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些都是优秀医务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教育部、卫计委联合提出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医学教育的创新研究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要求,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思维的塑造、品质的培养,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其载体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育部在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要求各高校要着力加强双创教育,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双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高校均要设置双创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当前,我国高校大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创业教育课程,覆盖面较广,但部分高校特别是医学类、农学类等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上,存在着创业教育定位不清晰、课程内容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以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导向、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

实施创业课程模块化教育教学有利于按照创业课程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关联进行教学设计,构建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模块化教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模块、创业理论模块、创业实践模块三大模块。三大模块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进行创业兴趣和创业精神的培育熏陶,进而教授创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接下来进行创业技能实训和创业实战。通过分层分类,逐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战的能力。

2 模块化创业课程类型及内容

2.1 创业意识模块

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创业行动的先导,也是创业的精神动力。对医学院校学生来说,初始创业思想的萌芽一般来自于创业意识教育。该课程模块要求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的校园景观、规划布局、教学设施、文化装饰等物质条件,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包含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软环境。这一模块作为隐性课程教育,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创业机会的敏感性、创业愿望与热情以及企业家精神,培养学生开创型的个性、高度的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力、强烈的事业心等创新创业所需的重要品质,增强学生创业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创新创业意识启蒙。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面对和思索的问题是“你适合创办企业吗”“如何找到一个好的企业想法”。

2.2 创业理论模块

创业理论模块着眼于创新创业理论和技能的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学生获得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增强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技能。该模块主要以小班课堂教学和大班创业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通过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学习,为后期创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医学人文素质拓展课程、通识课程,以及邀请校内外创业教育专家,为学生提供创业信息和沟通交流的平台。这一阶段的重点教育内容是“如何评估你的市场”“如何组建你的创业团队”以及“如何选择你的企业法律形态”。

2.3 创业实践模块

理论模块可称之为第一课堂,实践模块则为“第二课堂”,经过前期的创业意识熏陶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进而转入创业实践模块,在这一模块上,学生的创业激情、创业素质在创业实践平台上得以充分发挥和融合,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将来的创业行动打牢基础。创业实践模块是整个创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实现了由传统课堂教学向创业行动与实践的转变。[1]这一模块强调沟通锻炼和领导实践,积极寻求外部资源获取支持,与“高手竞技”,在“干中学”。该模块对前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运用与验证,可分为模拟实践和创业实战两块内容。在各类创新创业模拟竞赛的基础上,提高优秀成果的转化率和成活率,鼓励青年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的基础上,投身于创业实践,使创新创业项目落地,驱动原创性成果的产出。这一模块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开办你的企业”、“如何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如何制定你的利润计划”,“如何预测你的启动资金”。

3 创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创业课程模块化教育教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完整性。模块化教学理念强调创新创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既强调创新创业气质的培养、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也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构建出一整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创业知识,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创业教育更加全面化、系统化。

二是逻辑性。模块化教学理念注重各创业课程模块间的逻辑性和安排顺序,又考虑不同创业课程模块内部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交融,有利于处理好课程体系中课程集群之间的链接关系,有效避免课程体系的零散化。[2]使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创业品质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循环回流系统,有效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三是前瞻性。模块化教学开展的创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逐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结果。加之模块化教学提倡的创业讲座、市场调研、企业运营等能够让学生接触业界最新的创业知识成果,避免创业课程体系陷入职业培训化的短视化误区。

四是针对性。从医学院校学生的自身条件、成长环境和心智特点来看,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往往存在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状况。模块化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较好思路,通过对不同的需求群体进行分层分类,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课程的设置更有针对性,让高校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能够克服重复投资、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

4 模块化创业教育的载体构建

创业课程三大模块的运作需要依靠创业教育载体的实施,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校园环境建设,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方面,可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校报、文化长廊、LED显示屏等对创新创业的优秀校友及各类创业文件、政策进行宣传展示,也可以通过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布局包括景观石、校园文化装饰以及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楼等的刻意点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软环境”则可结合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精心设计医学院校人文讲堂、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互动和谐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学校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数量,开展的创业专题讲座数量,举行各类创业竞赛的数量,开展创业经验交流等活动的次数,创新创业类社团数量和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率等,都属于这一载体的建设成效。[3]

二是课程体系建设,包括核心课程、外围课程和特色课程等三个层面。核心课程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及风险教育、现代企业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创业融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教育、商业计划写作技能知识等,以及面向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指导必修课程,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创业基础等选修、通识课程,大学生SYB创业教育等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可以给大学生专业性的理论指导,提高创业技巧和能力;外围课程包括心理学、法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关系学,美学等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紧密相关的通识类课程;特色课程可以通过开展春秋季“职业素质拓展”等,或引进创业教育专家、创业校友和企业界知名人士等走上课堂,作为教育主力,充当“梦想导师”开展创业教育。相比之下,企业届人士在指导“大学生创业究竟需要什么”上更具有优势,他们的讲座更实用、更接地气。通过成功人士的亲身示范,让学生逐步熟悉创新创业和企业运作的基本流程,提高创业的成功率。[4]

三是实践平台建设,包括模拟实训课程和创业实战课程两个部分。模拟实践指通过有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科普大赛、创业沙盘演绎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业,也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科研项目相结合,特别是与科研中心、附属医院专家教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以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市场现状,进行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素养,为创新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创业实战则包括由上述各类赛事特别是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催生的较为成熟的创业项目,往往需要借助附属医院、医药类企业、地方政府和科技园区力量,通过筹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提供技术和政策等多方面支持,让大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提高创业能力,收获创业成果。

5 基于模块化教学的三类创业教育模式及运用

任何一种教育都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如此,要按照渐进性规律,契合成长性特征。在同一学校中,也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基础模块到高阶模块、从理论环节到实践环节,依次进行、有序衔接、相互贯通,这也是提倡模块化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所在。

“意识型”创业教育一般适用于新入学的学生及缺乏创业精神、参与创业教育程度偏低的学生。这种创业教育类型以全校创业选修课、基础课的形式开设创业课程,鼓励有一定创业兴趣的学生参与,配合创业讲座、创业达人案例等课程的引导,主要目的在于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人格,使学生逐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形成正确的事业观和择业就业观,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课程型”创业教育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及有较高创业兴趣,但缺乏比较好的创业点子的学生。通过全面系统的设计各类创业教育课程,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三下乡”、医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专业竞赛等初步开始尝试项目策划、调查研究等,不断丰富创业理论知识,持续增强创新创业意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分析形势,明确定位,使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意愿的融合成为可能。

“实践型”创业教育主要针对高年级及创业兴趣浓厚,愿意主动参与,又有比较明确的商业创意的学生。有的学生在二、三年级就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司,如何让企业健康发展、如何拓展销售渠道、争取资金支持,都是他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类学生,采用创业实践模块主导的创业教育方式,适时跟进,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系统开展创业培训,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和要领,助力推介团队参与高级别的学科专业竞赛和创业实践项目,和相关医疗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对接,遴选推荐有潜力的团队进驻孵化基地,提供解决场地和融资中介、资金支持等服务,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团队打通学校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6 小结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通过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模块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框架模型,把创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首先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再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进行创业实践技能的训练直至真正尝试经营公司。三大模块的实施离不开三大载体的支持,模块化教学让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领医学生走过创业每一步,经过九个问题的缜密思考并付诸行动,完成大学生从认识创业到评估创业再到实践创业的过程,达到从“学”到“做”的目的。这种运用模块化教育理念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三类创业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学生多种需求,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为医学院校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借鉴思路。

[参 考 文 献]

[1] 朱海燕等.面向模块组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3):48-52.

[2] 李爱东等.模块化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60-62.

[3] 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72.

[4] 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86-90.

猜你喜欢

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模块化住宅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