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科研实验动物福利现状及对策
2018-03-28罗小泉李龙雪李姗姗李中炼
罗小泉, 李龙雪, 李姗姗, 李中炼, 徐 彭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 在我国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实验动物福利问题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因为作为医学科学研究载体的实验动物在给人类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其自身的福利却在实验中受到巨大伤害。在饲养和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往往注重的是实验结果, 而忽略对实验动物福利的考虑。因此, 实验动物福利问题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1 我国医学科研实验动物福利现状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事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屏障系统的全面普及为我国培育高质量的实验动物提供了坚实有力保障,也为我国医药科技事业走出国门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与之相适应的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相关工作却相对滞后,造成我国科研成果较难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研究论文较难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影响我国医学科研工作的国际学术交流。
欧盟早在上世纪就制定了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居住的最低标准,并规定了所有在实验中使用的动物都应保证适宜的居住环境、食物、饮水以及适合于健康与福利的管理,保证所有实验动物能享受其肉体及精神自由的权利。为了提高实验动物的福利,在饲养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实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属性,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必要时可在动物笼具中加入磨牙石和小玩具,满足啮齿类动物喜欢啃咬的天性[1]。我国在实验动物福利研究、立法及教育工作上虽然已进入实践阶段,但总体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自19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等法规性文件,虽然其中并没有具体的实验动物福利条款,但还是从实验动物的饮食及生活环境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2006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就明确规定了在动物实验过程中要进一步规范动物实验行为,保证实验动物福利。这些规定对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改善动物福利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只是做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要求在实验过程中不能虐待实验动物及注重改善实验动物的福利,对违反规定者又无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目前,各实验动物相关单位虽然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 但通常监管不到位,对动物福利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实验过程中只有少数动物实验人员会采取减轻实验动物痛苦的措施,实验中仍然存在残忍对待动物或者不顾动物伤痛的现象[2]。从2014年至2018年连续举办的5届中英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均是以“提升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和福利伦理管理规范水平”为宗旨, 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福利伦理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每次论坛上,均讨论了关于我国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的国家标准草案。草案内容涉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系统规定以及安死术实施、疼痛管理、运输和居住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还对实验动物的饲养设备和人员培训作出了规定[3]。2018年2月6日发布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规定了实验动物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福利伦理审查和管理要求。对从业单位的项目要求做到事前审查、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和项目结束的终结审查。审查时要充分考虑福利原则、伦理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同时对实验设施设备的使用及生活环境和环境丰富度作了具体要求, 这标志着我国实验动物福利立法工作从无到有迈出了一大步。由此可见, 我国实验动物福利工作正处在不断深入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
2 我国实验动物福利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尽管我国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福利工作逐渐重视,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异,如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福利考虑不多,对动物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时很少从动物福利的角度去分析。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因素
先进的动物福利立法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水平也决定了动物福利的提高和动物福利立法的产生和发展。提高动物福利要以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作为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动物实验成本。如何在动物实验和动物福利之间找寻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国实验动物福利滞后的重要原因表现在对实验动物科技总体投入力度不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实验动物福利基础研究跟不上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差异严重制约了我国实验动物福利的发展。
2.2 法律因素
目前,我国实验动物福利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失。2002年召开的“国际动物福利与立法研讨会”对《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与动物福利相关的规定,首次将动物福利内容写进了国家动物相关法案[4]。我国实验动物科技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科技部颁发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外,仅有北京、湖北、黑龙江、云南、广东、吉林等6个省市通过人大立法发布了地方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虽然其中有一些关于实验动物福利的条款,但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对伤害动物的行为制裁不够,以致人们对实验动物福利的漠视。
2.3 伦理因素
我国现阶段对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的宣传不少,但其观念未深入人心,对动物保护意识淡薄,严重制约实验动物福利工作的开展。除动物福利技术落后外,保护动物福利还未形成社会的共识,要使从业人员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提升实验动物福利更有利于获得真实可靠的结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加强我国实验动物福利工作对策
3.1 加大实验动物福利技术标准宣贯和配套规则的制定
在医学科研中通常借助实验动物来进行相关的动物实验,而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要遭受不同程度的痛苦[5,6]。鉴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已正式发布并将于2018年9月1日开始实施,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规范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活动,采取有利于实验动物福利水平的技术方法,必须满足实验动物的福利要求。在动物实验操作上,应规定具体的实验动物福利的操作程序; 在法律责任方面要强化实验动物福利法律中的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在动物实验目的上,可以将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作为动物实验的前提条件[7]。加大力度宣传贯彻我国实验动物福利技术标准和制定相关配套规则是提高我国动物实验福利的重要保证。当然,仅仅靠制定的实验动物福利技术标准和规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必须从伦理学角度来认识及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会给人类替难者的实验动物福利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善。
3.2 加强对科研人员实验动物福利思想的宣传教育
动物福利是动物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保证, 为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维护实验动物的福利[8]。在我国,对实验动物的关爱和福利才刚刚引起人们的关注。动物福利是保证研究结果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前提,动物福利以动物实验伦理为重点,覆盖动物麻醉、镇痛、仁慈终点、“3 R”原则等多方面[9]。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科研人员规范实验操作,善待实验动物; 提升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福利的认知水平,尽量避免给实验动物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把实验动物福利思想贯穿到动物实验的过程中。只有从伦理角度来认识实验动物福利问题,并规范自己的实验行为,才能真正理解实验动物福利,保证实验动物福利的实施。重视和提升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不仅不会阻碍科学研究而且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真实可信。因此,提升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将形成研究人员与动物实验人员双赢局面。
3.3 建立科学、完善的福利伦理审查制度
目前,许多医学期刊要求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必须经过相关伦理委员会的审核通过,审查内容包括动物实验设计与实验的伦理信息[10]。我国的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制度尽管起步晚,但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和管理体系[11]。因此,我国应尽快按照新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国家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制度。所有动物实验的科研项目必须向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提交伦理审查报告,只有通过了伦理审查项目才可以开始相关的动物实验。只有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伦理审查要求,并在实验过程中切实贯彻动物福利思想的研究项目,伦理委员会才会在实验结束后为其论文发表及成果认定出具相关的伦理报告。
3.4 加强动物福利技术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验动物福利法体系
高超的动物实验技术水平是保证实验动物福利和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12]。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是动物福利伦理的核心,尊重实验动物福利是人类基本道德伦理和社会科学发展的体现。为了实验动物的身心健康和处于自然状态,维护和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实验动物福利立法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导向,片面强调立法的功利性,并未将提高实验动物福利,尊重生命权利纳入立法的目的之中。应从尊重、保护和关爱实验动物出发,探索人类利益与动物福利法律的平衡点[13]。
4 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一定程度上模拟类似自然的生活环境,改变单调、枯燥的现状,提供有益的环境刺激,给予实验动物释放天性的机会[14]。但在实验中往往只注意到目标动物的福利问题,却忽视实验过程对其他动物的负面感官刺激。这种负面感官刺激可导致动物的心理应激,从而使心理福利受损,整体福利水平下降[15]。受经济、法律及伦理意识方面的影响,我国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工作方面同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异。因此,只有切实加强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宣传教育、加大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国家标准的宣贯,加快制定相关的实验动物福利技术规则、建立完善福利伦理审查制度等措施,才能加速我国医学科技事业尽快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