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网民的媒介批判与选择能力研究

2018-03-28王琦玮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媒介

王琦玮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新媒体环境下提高网民媒介批判能力的必要性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我国网络媒介从无到有,呈现出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不断发展,民众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媒介发展的大环境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媒介平台纷纷涌现,中国已然进入了一个全媒体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体由以前的少数人发声拓展到全民发声,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不符合要求的声音,导致媒体环境鱼龙混杂。此时,作为受众的网民,就需要提高自己辨识真假信息,甚至对没有社会道德的媒体进行批判的能力。

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媒介的大爆发,也使网民人数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截至2015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0.3%,手机网民人数达到了6.20亿。一项对新生代农民工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中网民比例为75.4%,拥有手机的比例为96%。这一结果表明了网络的普及以及随之而来的网民知识水平的下滑。相较于之前网络仅由少数知识分子掌握,如今愈加活跃的网络舆论环境,使得提高网民媒介批判能力这一任务变得愈加急迫。

而现在,对待网络媒体我国还没有出台真正成熟而有针对性的法律,法律上的空缺更容易导致新媒体环境的混乱。此时提高网民的媒介批判能力更为重要。

二、媒介批判能力——媒介素养的核心

1990年,在美国哲学学会提交的《德尔菲报告》中总结了批判性思维的要点: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意向两个维度。人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媒介进行判断,先分析信息本身是否正确,接下来判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曲解,最后是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信息进行思考,并最终做出准确判断。国内学者也曾对媒介批评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比较全面的一个解释为“媒介批评,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基于人文反思的批判立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判断、阐释和评价,推动媒介良性健康发展。”

三、如何提高网民的媒介批判与选择能力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更加自由的媒体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之可以放任自流。越是开放自由的舆论环境越需要严格的监督。近年来,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爆出的“重大新闻”并不少。有一些是真实发生的,有些则是造谣生事。甚至一些原本清晰的事实,在网友不负责任的转发与评论当中也无故滋生出许多版本,真假难辨。而最终的结果无非两个:一是受众误解了事实真相,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二是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当中迷失,不知道该信谁。这样就形成了费孝通先生认为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血缘的远近亲疏向外扩展。最终每个人最相信的人是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对于陌生人则不予信任。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开始渐渐失去信任,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怀疑一切的氛围。

要破解这一困局,就需要作为社会公共机关的政府出力。政治信任在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中往往能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是最高的。面对群众无法辨识的舆论大潮,政府应发挥公权力的作用,为公众打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另外,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对于确立媒介批判标准也有着重要意义。若明确出台法律条文,人们对于媒介提供的信息就会寻找法律依据,这对于提高网民的媒介选择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新媒体应当拥有一套自律系统。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减少运营过程中的失误,实现健康和谐发展。就西方国家的传媒管理体制而言,它们更多依靠社会力量调节媒介活动。西方的媒介评议组织是媒介批评的重要主体,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等媒介评议组织都具有高度权威性,其制定的行业规范也有严格的约束力。相比之下,我国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为代表的新闻学会则更多地表现出依赖党和政府的色彩。相比于西方主要国家的媒介社会管理系统,我国在该领域的社会管理组织表现出数量少,职能单一,身份地位模糊,不具备行业管理权威性的特点。

同时,网民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法律及道德修养,对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有一定的选择与判断能力,在日常对媒介传输的信息进行接受的过程中,网民应自觉对信息进行筛选与鉴别,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批判与选择能力。

四、结语

我国媒体与舆论环境迅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升网民的媒介批判与选择能力不仅有助于网民自身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选择正确信息,也有助于媒体不断提升自身所传输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健全媒介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我国媒介未来发展也是一个利好之举。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书,最优雅的媒介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