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政务舆论引导七步走
2018-03-28敖然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敖然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
政务舆论引导是指党政机关对与自身相关的舆情事件进行的引导。党的十八大召开使国家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伴随“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即将实现变得愈发迫切。然而,“不平衡”、“不充分”一直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真实写照,由此引发的各类舆情事件层出不穷,时刻考验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新时期党和政府要更加重视舆情治理工作,结合实际,从以下七步出发,做好政务舆论引导。
一、稳固意识形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无论何时,稳固意识形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都是政务舆论引导工作的第一要务,并引导舆论向利党、利国、利民、利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摆在首位,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正确导向是舆论工作的“灵魂”;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动员全体人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此外,党政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改革思想,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舆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占领舆论新阵地和舆论制高点。[1]
二、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主体间协作机制
党和政府在思想认识上要摒弃官僚主义,时刻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做到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这样才能在舆论引导中构建党政机关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平等对话框架,才能在社会各方的评价中赢得赞誉。党政机关要建立和完善舆论引导的主体间协作机制,并使其制度化、常态化。中央及地方应设立舆论治理委员会,并制定舆论引导主体间协作机制和舆论引导绩效评估机制。[2]
三、关注国计民生,提高执政者的公信力
舆论引导工作关乎民心向背,因此执政者要将国计民生作为重大舆论关切,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根据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典型舆情事件,结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总结可将其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是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为代表的突发公共事件;其次主要是官民、警民、城乡、劳资、贫富和医患等六个领域内的相互关系;再者是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反腐、司法、住房、养老、教育、就业和三农等方面。政务舆论引导要将以上内容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执政者在引导公众理性对待上述问题时更应积极寻求办法妥善解决,提高公信力,避免落入“塔西佗陷阱”。
四、追踪涉华舆论,赢得国际社会话语权
涉华舆论是我国国际环境的指针。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历史发展新时期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要想击破西方话语中的中国“威胁论”和“崩溃论”,塑造中国“贡献论”、“机遇论”以及“责任论”的国际舆论氛围,则需要从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入手,重视舆情研判和民意调查,同时加快建设以新媒体为主要阵地的舆论引导机制,防止境外敌对势力与境内分裂势力相勾结,形成共振。此外,党和政府还需继续加强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民心相通的舆论氛围,为我国赢得国际社会话语权,综合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3]
五、做好政务公开,把握舆情回应的准则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均把政务舆情回应提升为重点工作内容。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各方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导致“8.12”天津爆炸事故等政务舆情回应失败案例的出现。为此,国务院办公厅特别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政务舆情的回应责任,把握什么是重点回应的舆情,并制定相应标准,注意舆情回应的时效。此外,党政机关也要做好监督检查和业务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完善奖惩机制。[4]
六、塑造良好形象,消解官民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在我国民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各类社会问题暴露,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发生撕裂,相关单位正在遭受公信力下降的风险。党政机关若想提升公信力,首先要在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形象。而良好形象的塑造需要其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增强办事效率、以民为本、为民服务。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展的反腐行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改革等均得到了良好的成效,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消解官民之间的矛盾,还有助于党政机关树立权威、亲民、公信的良好形象,从而顺利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七、联合主流媒体,结成舆论引导的合力
作为舆论引导多方联动的中心,党政机关沟通大众传媒,使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更是责无旁贷。其一,党和政府要助力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充分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进行媒体融合。同时要善于利用“三微一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应用,迅速占领网络舆论的主阵地。党和政府要做大做深媒体融合的文章,运用行政手段在政策规制上予以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将培育新型主流媒体,提升其舆论引导力作为对主流媒体的一项考核指标,最终形成媒体矩阵,结成舆论引导的合力,打好政务舆论引导的“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