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服务性新闻”更好地“服务民生”
2018-03-28林圣霖抚顺广播电视台
林圣霖 抚顺广播电视台
民众之所以较多的关注民生新闻,主要是由于这类新闻与民众生活更加紧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服务性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服务性新闻应注重其实用性和准确性,有效地为人们解决生活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是报道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要结合事件本身的性质,将相关的常识穿插其中,提高新闻的有效性。
2017年2月27日,抚顺教育频道全新改版之时,将“道德引领 服务民生”作为频道宗旨,那么如何更好地“服务民生”就成为了改版以来全频道编采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往,一提到民生新闻,大家更多想到的是监督类新闻、曝光类新闻,以及好人好事、奇闻趣事等等。然而,从广义上讲,民生新闻是指关注老百姓生活问题的新闻,这其中就不仅仅是要有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更要有百姓的关心事,给读者的生活带来有用的信息和指导,否则,不能满足读者或观众要求的新闻媒体必定会失去受众,从而影响新闻媒体的生存。因此,媒体想要做好“服务民生”,服务性新闻就必不可少。
现代传媒越来越注重服务性,因此服务性新闻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传媒,尤其是以都市受众为主要对象的“拳头产品”和杀手锏。成功的现代传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服务”到位,而到位的服务重头戏就在于做好服务类新闻。服务性新闻是一种为社会公共事务活人们工作、生活中需要紧急解决的非商务活动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为大众提供信息本身就是应为读者提供的基础性服务;从微观角度来看,服务性新闻是一种新闻中非,即专门为大众提供服务型的新闻。且目前,随着目前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逐渐加快、加深,专门为新闻设立的奖项由2项增至14向项,由此也可看出服务性报道的重要性。纵观成功的现代传媒,在服务类新闻的采写和编排上都把握了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受众要求、沟通社会各界等准则,做足了服务新闻,做到位的“服务”。
所谓服务类新闻,就是相对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来说,更注重发掘它为社会各界的沟通、为受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尤其是衣食住行提供帮助等方面的价值,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达到为社会发展和为广大受众的衣食住行学习生活工作充当向导的目的。这就要求现代媒体推出的服务性新闻要遵循规律,充分体现服务性新闻特有的功能,全心全意、全方位为受众和社会做好服务。
频道改版之初,我们开始尝试引导编采人员从最简单的服务性新闻做起,首先是对刚刚出台的新规、新政,择其中最贴近本地受众的一条或几条进行详细解读,回答市民对此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还有啥”等等,同时,在引用相关资料时,考虑大部分人的接受程度,在使用的同时还要保证通俗,在对如心理学、法学、医学和政治等专业领域的学者进行采访之后,编采人员或记者不能对这些知识完全生硬的照搬,而应该自己在理解其意思后,准确、易懂的向大众传达出来,使受众能够看懂。如《一批新规今起实施 你最关心哪一个》《网购新规来了 七类商品不能再任性》;其次,引导记者在新闻标题的拟定上下功夫,提炼事件或活动中最具服务性特点的内容作为新闻标题,如《关注一个被气出来的病》《免费祭扫班车 清明祭祀好选择》《将军桥南新交通组织正式施行 为啥反倒堵了》;再次,针对网络上一些热门话题、传言等进行验证性报道,如《你的爱车锁好了吗》《吃蟹好时节 别被吃螃蟹的谣言坑了》;此外,就是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做“全些、全些、再全些”的新闻报道,如《人社局喊你来换新的医保卡了》《您关心的社保卡问题 我来帮您问》《动车虽停运 新增城际列车往返沈抚》;还有就是针对季节变化的养生保健常识做以普及,如《年轻人 快把裤腿放下去吧》《“春捂秋冻”靠谱吗 5类人群需警惕》等等。
用“服务性新闻”更好地“服务民生”,这就要求服务类新闻详细、周到。例如,在需要用到大部分人不理解、不熟悉的专业名词时,记者需要增加名词解释,向受众解疑释惑,以便使读者或观众更好地学到相关的知识,能给其工作、生活、学习提供参谋、指导,使记者成为“资料库”和“预测家”,尽可能放大、强化新闻价值中的服务功能,记者每写一句话的目的都是为市民提供服务,通俗易懂,采用答记者问、图表等多种形式,为受众提供更为周到、细致的服务。让服务性新闻更加“实惠、有用”。
当然,这就需要记者摆正自己的位置,切莫以受众的“教师爷”或被采访对象的“代言人”身份出现,要以平等待人、不耻下问的“求知者”面貌,向被采访对象请教,设身处地从受众需求的角度了解相关情况,进一步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这些,恰恰是长期做时政新闻记者所缺少的功夫,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努力方向。